社評/沒有中華文化 哪來臺灣文化
旺報社評
捷克國家博物館舉辦「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特展,展品包括翠玉白菜、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多寶格等經典展品,都是首次在歐洲展出,這是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的首場海外特展,引起轟動。
大外宣 靠中華文化
捷克國家博物館總館長盧卡其稱,這次展覽他已等待了20年,終於能夠展出,象徵臺捷雙方的信任關係,因爲「故宮不會把珍貴的藏品借給非真正的朋友。」然而,這個被民進黨政府視爲對歐洲文化外交重磅出擊的展覽,能夠成行,絕非僅是盧卡其所說「好朋友之間的信任關係」,更重要是立法程序的完備。
2024年4月捷克國會通過《國家文物保護法修正案》,對外國展出品提供「司法免扣押保障條款」,才得以讓131件故宮文物渡海展出。如果沒有這個法案,故宮文物不能也不敢離開臺灣,理由衆所皆知。
臺灣擔心文物借展到國外,會遭到主張故宮藏品屬於大陸的對岸要求歸還,因而要求展出國必須明訂「司法免扣押保障條款」,讓故宮展出品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遭到大陸有關單位的索討。賴政府如此謹慎,非看到捷克政府明訂保護法令纔敢出借,可見民進黨政府反中,凡帶有「中」字一概嗤之以鼻,但對故宮珍品倒是珍惜,因爲要做大外宣、進行文化外交,最拿得出手的還是故宮藏品。
畢竟,擁有承襲宋、元、明、清四朝華夏文物的臺北故宮,藏品數量近70萬件,與羅浮宮、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並稱「世界四大博物館」,是臺灣最重要的文化名片。2003年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總統夫人吳淑珍曾代表政府與人民,赴德國柏林爲故宮「天子之寶」特展揭幕,可見民進黨熱衷於透過故宮珍品進行文化睦誼。
對民進黨來說,對外展出故宮珍品,除了要考慮國寶的安全之外,政治上的尷尬是另一個要克服的問題。外交部長林佳龍直截了當表示,這次的展出是「臺灣以文化與世界交朋友」,因爲故宮的文物收藏在臺灣,爲全人類保留重要的中華文化資產。他未迴避故宮文物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只是強調這些代表中華文化的文物就在臺灣,多年來臺灣保護得很好,但文化部長李遠的說法就完全不同了。
包容說 李遠惹笑話
展覽期間同時舉行臺捷文化、文學相關座談會,有人提問李遠,對故宮文物不屬於臺灣的說法,有什麼想法?李遠未直面問題,而迂迴回答說,他對「臺灣文化可以包容中華文化」的說法,覺得「感動與驕傲」。
臺灣是移民社會,以中華文化爲底蘊,歷史進程中,先後吸收了歐洲文化、日本文化、美式文化,乃至於近幾十年來,新住民帶進來的東南亞文化,各種文化元素共同激盪、成就了臺灣文化的豐富多元。若說到包容,應該是歷史更悠久、影響時間更長、與日常生活、習俗更貼切的文化包容歷史較淺、影響時間較短、與日常生活和習俗距離較遠的文化纔對。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包括,而非包容。試問,他會說臺灣文化包容了日本文化、包容了西歐文化嗎?想必不會。他身爲作家,應該可以分辨包容與包括或包含的不同吧!除非他的政治考量超過了作家的文字常識。
事實上,故宮爲了讓展出更具正當性,從策展內容到對外宣傳,都下了一番工夫。策展人表示,這次不是以皇家視角選擇展品,排除天子、天寶之類的用語,而以常民生活日常所見切入;並強調是以「臺灣博物館的角度」與捷克甚至世界對話,這樣的論述堪稱用心良苦。
故宮珍品在臺灣已75年,經過時間浸潤已有了臺灣味,但仍是數千年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民進黨政府若願意承認這個事實,並且以其豐碩的內涵爲榮爲傲,就不必硬生生編造出「臺灣文化包容中華文化」這種笑話了。同理,臺灣雖有自己的政治認同,但硬生生否定自己和中國的關係,「爲賦新辭強說愁」不是天真就是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