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林西縣十二吐鄉:小菌菇織就共富鏈 聯農帶農結碩果

盛夏時節,暑氣蒸騰。赤峰市林西縣十二吐鄉十二吐村的食用菌基地裡,一座座標準化食用菌冷棚正拔地而起,鋼架林立間,棚內孕育的不僅是飽滿的菌菇,更是鄉親們觸手可及的增收希望。

隨着該基地建成,十二吐鄉食用菌產業菌棒承載量將突破 1000萬棒,產業體量持續擴大,食用菌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蓬勃生長的食用菌產業像一條鮮活的產業鏈,從菌棒生產到菌菇採收節節延伸,通過實打實的聯農帶農機制,讓產業發展紅利化作沉甸甸的收穫,真切地落進了農民的錢袋子裡。

企業引領,創新模式促共贏

蘇泗汰村的食用菌基地裡,種植戶劉豔普正在菌棚內忙碌。他選擇的是“零成本啓動、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企業提供菌棒、大棚和技術支持,我們只管精心管理。前三茬菇的收入就能覆蓋全年成本,後面採收的每一朵菇都是實實在在的收益。”劉豔普的話語透着踏實。這種模式下,農戶無需前期投入,與企業結成緊密利益共同體,實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

對於有經驗、有闖勁的種植戶,基地則提供了“先種後付、自主經營”的創業平臺。種植戶周耀文、劉亞麗夫婦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企業先墊付菌棒,等菇賣了再還款,大大減輕了我們的資金壓力。”周耀文介紹,從第三茬菇開始就能見到純利潤,勤勞就有回報。如今,像他們這樣通過承包菌棚自主經營的農戶越來越多,小規模種植戶同樣幹得有聲有色。

崗位下沉,家門口就業穩增收

在烏蘭溝村的食用菌基地,另一條聯農富農的路徑同樣清晰。這裡構建起“基地帶動就業”的穩定渠道。從菌棒生產、大棚管理到鮮菇採摘、分選加工,產業鏈條延伸到哪裡,就業崗位就覆蓋到哪裡。

“在家門口就能找到穩定的活兒,既能照顧家裡,每月還有不錯的收入,心裡特別踏實。”正在分揀車間忙碌的村民王樹國笑着說。基地常年提供大量固定崗位和季節性用工機會,讓許多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實現了“離土不離鄉”的就業願望。穩定的工資性收入,成爲當地羣衆增收的重要支撐。

產業紮根 振興路越走越寬

從菌棒生產、規模種植到冷藏加工、品牌銷售,十二吐鄉食用菌產業已形成較爲完整的產業鏈條。更關鍵的是,通過“基地+企業+農戶”“基地+務工”等靈活多樣的聯結機制,產業發展的紅利得以有效傳導至千家萬戶。

無論是與企業攜手合作的“合夥人”,還是自主經營的“小老闆”,亦或是基地裡忙碌的“產業工人”,都在食用菌產業鏈條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菌棚裡升騰的不僅是菇香,更是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信心。這條以產業爲紐帶、以富民爲目標的振興之路,正在十二吐鄉的田野上越走越堅實。(王雅琪)

來源:林西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