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縣:農業產業化 “結碩果”帶動羣衆端穩 “金飯碗”

近年來,林西縣以農業產業化爲引擎,推動羣衆創業、就業不斷增長。農業產業創新對縣域勞動力的創業帶動及就業轉移作用不斷顯現,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主體成爲林西縣羣衆勞動力實現高質量就業的新動能。

特色農業蓬勃發展 就業機會源源不斷

在大營子鄉禾旺設施農業產業園,一座座大棚整齊排列,棚內西紅柿辣椒、哈密瓜等果蔬鬱鬱蔥蔥,其中返鄉創業退伍軍人宗瑞龍的彩椒長勢格外喜人。2024年宗瑞龍種植了50棚彩椒,總收益120多萬元,同時帶動23名周圍羣衆就近就業,人均增收1.3萬元。“咱村的產業發展基礎好,吸引我回鄉創業,還帶着鄉親們一起致富。今年,我計劃種植暖棚45棟,冷棚60棟,預計能帶動100人就業,人均增收一萬元以上。”宗瑞龍信心滿滿地說。

林西縣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設施蔬菜、肉牛、食用菌等特色農業,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當地村民通過參與農業種植、採摘、包裝等環節,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收入穩定增長。目前,林西縣設施農業種植面積達6.02萬畝,帶動就業1萬餘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

不僅如此,林西縣還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動特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爲羣衆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以肉牛產業爲例,通過龍頭企業引領,全縣肉牛存欄量達31.15萬頭,帶動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就業4500餘人,人均年增收1萬元。

產業融合深入推進 就業鏈條不斷延伸

林西縣積極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拓展就業空間。在林西縣三產融合示範園,玉米、中草藥等種植基地與農畜產品深加工、展銷板塊緊密結合。農產品經過深加工,附加值大幅提升,同時也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園區全部建成達產後,預計年產值將達6億元,帶動就業1400餘人,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林西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鮑久海介紹。

此外,林西縣還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將農業觀光、採摘體驗、農家美食等有機結合,吸引了衆多遊客前來。林西縣在福山生態旅遊區投資各類資金2130萬元,建設玫瑰精深加工基地一處,引進玫瑰深加工生產線一條。以三楞子山村組至那斯嘎吐村組的旅遊公路爲生態景觀軸,融入“福”文化,在沿途打造福源玫瑰、福源道谷、福源葵花、福源油菜等生態景觀2000畝,建設生態採摘園60畝、智慧農業200畝,完善各類農村基礎設施,改善景區周邊環境。福山生態旅遊區所在的二八地村依託農旅融合發展既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又帶動當地村民就業。”景區建設過程中帶動了周邊羣衆100餘人就近就業,景區正式運營後,會有更多休閒農業經營主體來到我們村,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活躍了人氣。”二八地村黨總支書記李海峰介紹。福山生態旅遊區是林西縣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生動縮影。

政策扶持精準發力 就業保障堅實有力

林西縣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農業產業化發展與農民就業。一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對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給予補貼,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另一方面,強化技能培訓,針對羣衆需求,開展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實用技術培訓,累計培訓2.5萬餘人次,有效提升了羣衆就業能力。

同時,林西縣人社部門還積極搭建就業服務平臺,通過組織招聘會、發佈就業信息等方式,促進農民與企業精準對接。近年來,開展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會15場次,提供就業崗位10000餘個,幫助衆多農民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林西縣通過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有效帶動了創業、就業增收,羣衆的收入、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日子越過越紅火,也堅定了廣大羣衆在家鄉創業就業的決心。下一步,未來,林西縣將繼續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拓展農業多種功能,讓農業產業化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帶動更多羣衆安居樂業。(楊玉婷)

來源:赤峰市林西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