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優做強 聯農帶農富農
作爲農業大縣,梨樹縣始終把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作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招,依託自然稟賦、特色產業優勢,積極發展多樣化種植養殖合作社,走出了一條聯農、帶農、富農之路。
截至目前,全縣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498個、家庭農場5504個,入社戶數3.8萬戶,帶動人數10.4萬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較未入社農民高出2000元;全縣適度規模經營面積超過290萬畝,佔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83%,帶動60%的農戶參與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19年增長38%,達到2.2萬元;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7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15家;社會化服務組織由2020年的98家增長到436家,社會化服務面積由2020年的11.45萬畝增長到50.23萬畝。
政策扶持保障——
“三個堅持”打造現代農業場景
梨樹縣重點抓了“三個堅持”,打造集中連片、高效生產的現代農業生產場景,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做大做優做強。
堅持規範引領。制定《梨樹縣農民合作社規範化發展標準》,開展管理規範化、生產標準化、經營品牌化、服務全程化、效益社會化“五化”創建行動,縣級以上合作社示範社達到273家,較2020年增長70%,培育吉林省農民合作社“百強社”10家;開展合作社清理整頓,通過“清理整頓一批、規範改造一批、提升壯大一批”,累計註銷“空殼社”1016家,有效淨化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生態。
堅持服務支撐。紮實開展“雙百行動”,選派百名碩博生對接百家典型合作社,累計投入資金2億餘元,建設梨樹縣公共實訓基地,培育合作社帶頭人1萬餘人;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人民銀行、中糧集團等,出臺扶持政策,爲合作社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全面推廣實施“梨樹模式”,建立了“三個一”縣鄉村三級示範基地網絡,優良品種應用實現了100%,提高了合作社生產經營水平。
堅持協同發展。搭建合作對接平臺,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中化MAP、北大荒集團、中糧集團、八達藥業等企業合作,爲合作社提供產銷渠道支持、寄遞資費優惠、數字農業、烘乾倉儲等綜合服務;支持同域、同業合作社組建聯合社,實現規模化經營,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全縣聯合社發展到24家。
“齒輪”協同運轉——
科技與制度支撐效益
梨樹縣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互利互惠”爲核心理念,讓管理民主化、生產科技化、經營集約化、服務社會化的“四齒輪”協同運轉,使合作社高質量發展,達到了“制度有保障、技術有支撐、經營有效益、生態有底線”。
“制度齒輪”夯實管理基礎。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堅持以“民辦、民管、民受益”爲準則,建立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會”治理結構,配套財務、技術等專業機構,形成權責明晰、監督透明的管理體系。實行獨立覈算、目標管理與盈餘按比例分紅機制,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築牢農戶信任基礎,激發了規模化經營的參與熱情。
“機械齒輪”提升生產效率。利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累計投入800萬元購置60臺套大型設備(含無人駕駛拖拉機、免耕播種機、聯合收割機),實現整地(深鬆機作業深度30cm)、播種(免耕機單臺日播5公頃)、植保(無人機飛防單架日作業20公頃)、收穫(籽粒直收機日收10公頃)全環節機械化,較傳統人工效率提升10倍,單公頃作業成本下降30%(約1500元)。
“科技齒輪”助力節本增效。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深耕“梨樹模式”12年,建立300公頃高標準示範基地,實現秸稈覆蓋還田率100%,達到了“三增一降”效果,即0~2cm土層有機質含量提升40%,土壤含水量增加20%~40%,玉米單產達11.5噸/公頃(較常規種植增產10%),化肥用量減少20%。
“服務齒輪”拓寬增收渠道。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採用“帶地入社(210公頃,佔比30.4%)、土地租賃(108公頃,佔比15.6%)、土地託管(372公頃,佔比54%)”3種形式,將全村86%的耕地納入統一經營,解決了“地塊零散化”難題,釋放勞動力超300人,外出務工者年人均增收2萬元。推行農資採購、種植管理、植保服務、農機作業、烘乾收儲“五統一”服務模式,與中化化肥、先正達等企業直採合作,種子、化肥成本較市場價降低15%~20%;自建1600平方米機庫棚,糧食產後損耗率控制在5%以內,較傳統農戶降低10個百分點。
“四化”協同運營,爲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路徑。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2024年社員每公頃純收入14000元,較非社員增收20%,戶均年增收32000元。
以“品牌”爲引擎——
驅動“三端”齊發力
以“品牌”爲引擎,梨樹縣驅動種植端“綠起來”、加工端“強起來”、市場端“火起來”,實現“一粒糧食的三次身價倍增”。
推動種植端“綠”變。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黑土地保護”爲使命,經營土地1.5萬畝(流轉6480畝+託管5850畝),全域推廣“秸稈覆蓋免耕+深鬆整地”技術,秸稈覆蓋率達80%以上,蚯蚓密度大幅提高,土壤孔隙度提升15%,玉米單產穩定在12噸/公頃,抗旱能力增強30%;建成物聯網監測平臺,實時監控土壤墒情、肥力、病蟲害數據,預警準確率達90%,農藥用量減少25%。
推動加工端“鏈”變。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韓鳳香”“韓小丫”雙品牌,開發笨榨豆油(採用傳統工藝,保留豆香)、鮮食玉米(真空包裝,保質期90天),通過ISO22000食品安全認證,入駐沃爾瑪、永輝等商超,售價較普通產品高30%;打造“黑土地保護研學基地”,年均接待農業考察團50批次,成爲吉林省農業技術培訓“樣板間”。
推動市場端“質”變。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秸稈飼料發展母牛養殖(存欄200頭),牛糞發酵後生產生物菌肥(年產能1000噸),實現“種植-養殖-肥料”閉環。同時,自建年產500噸豆油加工廠,實現從大豆種植到成品油銷售全自營,毛利率達40%;在服務業上,開展農機跨區作業(輻射周邊50公里),年服務收入80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2萬元。
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農民增收—生態可持續”循環發展路徑,爲黑土地保護、糧食安全保障與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可複製的實踐樣本。2024年,鳳凰山合作社社員每公頃純收入15000元,較非社員增收15%,戶均年增收1000元。
以“黑金貸”爲紐帶——
爲可持續發展注入“活水”
2020年8月起,梨樹縣以梨樹農村信用合作社聯社爲牽頭單位,組織銀行、黑土地研究院、保險、核心企業、經營主體多方論證,針對農業生產貸款難問題,推出“黑金貸”種植信用貸款。
“黑金貸”即“黑土地地力指數+保險+信貸”的金融模式,其採用“黑土地研究院+新型經營主體+保險公司+糧食收購公司+金融機構”的方式,爲農業產業鏈提供閉環金融服務。具體而言,黑土地研究院提供“梨樹模式”整體技術支持;保險公司在發生大面積減產或絕產時,對農業生產兜底,保護“梨樹模式”種植積極性;糧食收購企業提供糧食收購訂單,暢通銷售渠道,保證糧食價格;梨樹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資金支持。
梨樹縣堅持以“黑金貸”爲紐帶,創新探索出糧食主產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爲農業生產注入金融“活水”,爲鄉村振興提供了兼具理論價值與實踐指導意義的縣域範例。
金融支撐擴規模。甯浩家庭農場2021年獲得首筆“黑金貸”,此後3年,該農場貸款額度從400萬元提升至600萬元,獲得穩定資金支持,用於擴大 “梨樹模式”耕種面積。土地經營規模從500公頃大幅提高到1200公頃。2024年,甯浩農場帶動農戶每公頃純收入3000元,較普通農戶增收10%,戶均年增收2000元。在“黑金貸”的推動下,全縣採用“梨樹模式”保護性耕作面積,從3年前的150萬畝增至310萬畝,糧食產量提升約5%,有效增強了農業抗風險能力。
“黑金貸”助力全流程服務提質增效,全縣構建起統一農資、統一機械、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的“四統一”運營體系。在農資集採上,甯浩家庭農場直接從登海種業、史丹利化肥採購,種子每斤較一般農戶便宜6元,化肥每噸便宜500元,每公頃大約降低成本800元;在機械作業上,採用大壟雙行免耕技術(行距65cm改爲130cm),單臺播種機日播面積提升25%;籽粒直收技術減少晾曬環節,每公頃節約人工成本400元,糧食破損率從10%降至3%;在儲銷技術改造上,依託中糧“糧食銀行”模式,溼糧直接入烘乾塔(日處理500噸),按市場行情選擇“即售”或“存糧計息”,每公頃儲糧損耗減少1000元,售價較散戶高0.1元/斤;在抗市場風險上,與中糧集團深度綁定,簽訂年度保底收購協議(價格高於市場價5%),形成“種植-收儲-加工-銷售”全產業鏈閉環,抗市場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以“人才返鄉”爲契機——
融入新理念新技能
梨樹縣以大學生返鄉創業爲契機,將新理念新技能融入合作社經營管理實踐,爲小農戶鏈接現代農業提供了可複製的實踐樣本。
聚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由3名大學生牽頭,整合98戶社員,以政策項目夯實產業根基,以科技應用與循環理念重塑生產方式,以電商與品牌建設構建市場鏈接,構建“土地流轉(3000畝)+設施農業(200畝蔬菜基地)+加工倉儲(西蘭花分揀車間)+電商賦能”的立體產業體系。通過“政府引導(鄉村振興局扶持項目)、科技支撐(吉林農業大學技術合作)、市場對接(深圳家有良物電商平臺)”,實現三產融合產值年均增長20%。2024年,聚豐合作社社員每公頃純收入3000元,較非社員增收8%,戶均年增收1000元。
“人才返鄉”,新風勁吹。聚豐專業合作社大力種植特色農作物,主推鮮食玉米和西蘭花,採用膜下滴灌技術,單公頃產量分別達到15噸和12噸,較常規品種增收30%。延伸加工鏈條。建成西蘭花分揀車間(日處理量50噸),開展分級包裝、冷鏈運輸,地頭價從1.2元/斤提升至2.5元/斤;規劃甜玉米深加工項目,包括速凍玉米粒、玉米漿飲料等,預計單噸附加值提升500元。電商賦能品牌溢價。註冊“北夏家”綠色農產品商標,獲得西蘭花、甜玉米有機認證,入駐拼多多、抖音開設旗艦店,2024年線上銷售額突破200萬元,溢價率達40%。
以“全程託管”爲抓手——
助力新型農民增產增收
梨樹縣結合實際,以“全託管保豐收、特色種植促增效”爲抓手,讓社員從“種地操心者”變爲“收益保底者”。
新農邦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全程託管服務,健全團隊、透明管理、延伸產業,有效整合農業資源,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實現“土地增產、農民增收、集體增效”三方共贏。2024年新農邦合作社社員每公頃純收入17400元,較非社員增收17.1%,戶均年增收3700元。
合作社共服務6個村,經營土地3706畝,推行“7200元/垧全程託管”,含耕整地、播種、施肥、植保、收割,糧食歸社員,合作社承諾單產不低於11噸/公頃,較散戶高10%。配備56臺套農機,含進口約翰迪爾播種機、康達免耕機。組建35人機手團隊,實行“定機定人定地塊”責任制,耕播誤差小於2cm,病蟲害防治及時率100%。每年9月召開分紅大會,公示農資採購價、作業成本、盈餘分配情況。2024年盈餘3.5萬元,按社員土地面積進行了二次分紅。
新農邦專業合作社的全程託管,突出特色產業增收。激活“水果之鄉”品牌,依託“郭家窩堡”商標,發展陽光玫瑰葡萄、富硒小米,建設200畝設施大棚,採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單畝產值達3萬元,較傳統玉米增收2倍。2024年郭家窩堡村8社1301.94畝土地全託管,社員外出務工率達90%,年人均勞務收入2.5萬元。同時,合作社與大連真心罐頭廠、海鮮企業簽訂長期用工協議,定向輸送56名勞動力,人均月工資5000元,並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實現“土地託管賺租金+外出務工賺薪金”雙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