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鄉創學院賦能 “新農人” 返鄉創業結碩果

清晨6點,植保無人機在玉米地上空劃出弧線。27歲的石鵬程手持智能終端,監控着田塊數據。這位西湖鎮黃泥社區的“新農人”,曾是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如今已成爲社區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經理。他的蛻變,得益於江津區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簡稱“鄉創學院”)的賦能。

創業之初,缺地缺技術是石鵬程的難題。鄉創學院籌建“創業項目庫”時,鄉村人才服務專員主動上門摸排,石鵬程立即反映了困難。西湖鎮人才服務站迅速上報,經專家研判,其項目被納入重點扶持庫。

針對用地困境,服務專員詳細解讀高標準農田政策,協調鎮產業發展服務中心,爲石鵬程匹配了整治後的撂荒地。技術方面,區農業首席專家團隊爲其量身定製了“糧經套作”立體種植方案:“水稻+油菜”輪作盤活土地閒置期;“玉米+菊花”套種實現高矮搭配、空間高效利用。

“多虧這政策與技術的‘組合拳’,曾經的撂荒地畝均增收600元,讓我們嚐到了甜頭。”石鵬程興奮地說。

鄉創學院還組織石鵬程等“新農人”赴吳灘鎮新靈村等地交流學習,實地觀摩無人機作業、農機展示。

“以前全靠自己摸索巡田,現在培訓多了,還能和前輩交流高科技。”石鵬程感慨,“人工巡田3天的活,無人機1小時就搞定。”

運用學到的無人機測繪技術,石鵬程快速獲取地形地貌數據,精準發現土壤侵蝕等問題,爲科學規劃土地提供了依據。

針對農產品銷售痛點,服務專員在院壩會上捕捉到合作社脫貧戶反映的“渠道不暢、價格低”問題,及時反饋至學院。學院結合經驗,提出發展電商與產地直銷方案。

適逢重慶某餐飲公司諮詢農產品採購,學院迅速聯動西湖鎮商會電商分會與企業對接,促成雙方以股份合作形式成立“駱來有俚”扶貧直銷超市。學院積極搭建平臺,通過座談會、院壩會等形式,幫助石鵬程等“新農人”及脫貧戶與超市建立產銷對接。

如今,當地富硒特色農產品通過超市直達兩江新區等地貨架,憑藉優良品質贏得市場口碑,有效提升了農民收入。

目前,鄉創學院構建的“技術—生產—經營—銷售”四端融通培養體系成效顯著,“人才引領、大戶示範、老農耕種、集體託底”的種植矩陣,正讓昔日撂荒地變身“希望田”。(江波、程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