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1200萬人
昨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有關情況。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介紹,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200萬人。他表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鄉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幹事創業的舞臺,農業農村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沃土,年輕人在新時代到農村大有可爲。
糧食生產
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
2024年,我國克服局部地區高溫乾旱、極端洪澇、超強颱風等較爲嚴重的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產量達到1.413萬億斤、比上年增產了221.8億斤,歷史性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強調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把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韓文秀指出,我國糧食總體上不是供大於求,而是仍然處於供求緊平衡狀態。一方面,糧食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既要“人努力”,還要“天幫忙”。近年來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多發重發,不確定因素很多,必須立足於抗災奪豐收,把困難想在前面,把安全係數打得更高一些。另一方面,我國糧食需求還在不斷擴大,14億多人要吃飯,還要吃得越來越好。雖然現在口糧吃得少了,但是肉蛋奶吃得多了,這些都需要越來越多的飼料糧來轉化。
“歷史經驗表明,我國糧食生產往往抓上去很費勁,掉下來比較容易,決不能因爲工作鬆勁懈怠,造成生產大起大落。”韓文秀說。
對於今年如何抓好糧食生產,他表示,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去年全國糧食畝產比上年提高5.1公斤,這對於增產貢獻超過八成。今年糧食生產要在穩定面積的基礎之上,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促進大面積增產。
同時,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力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等。要推動實用、好用、管用的農業技術進村入戶、落地生根,真正爲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此外,還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拓展食物來源,讓老百姓的餐桌更加豐富,吃得更加健康、更有營養。
脫貧攻堅成果銜接
幫扶政策不會“急剎車”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致貧,這是“三農”工作的底線任務。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韓文秀介紹,當前正在組織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進行總體評估,在評估的基礎之上,對各項幫扶政策分類優化完善。
對於農村低收入人口,重點是統籌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貧致貧對象的識別監測,強化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的開發式幫扶,加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注重激發內生動力,增強“造血”功能。對於欠發達地區,重點是促進這些地區振興發展,有針對性地加大政策傾斜的力度,通過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等機制給予差異化支持,讓欠發達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步趕上來。
韓文秀強調,過渡期結束後幫扶政策不會“急剎車”,而是要分類完善,建立健全常態化幫扶的制度機制,“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絕不僅僅是今年的年度性任務,過渡期之後也必須長久、永久地守住守牢。”
當前,一些幫扶資產在使用管理上存在着權屬不清、管護不力、閒置浪費、處置困難等問題,有的甚至被違規侵佔和流失。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建立統一的資產登記管理臺賬,健全資產形成、確權移交、管護運營、收益分配等全程監管制度,明確誰來管、管什麼、怎麼管,確保經營性資產保值增效、公益性資產持續發揮作用。
韓文秀表示,在幫扶方面,要強化幫扶措施的針對性、實效性,根據困難的類型,分類落實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以及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等開發式幫扶措施,確保穩定消除返貧致貧的風險。
鄉村振興
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過去我們做‘三農’工作,更多考慮人往哪裡去,而現在還要考慮人從哪裡來。”韓文秀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口大規模向城市轉移,一些農村出現“空心化”“老齡化”,這是世界各國普遍遇到的難題。今後誰來種地、誰來興村,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近年來,隨着交通條件、農村生活環境的改善,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慢節奏的生活、較低的生活成本等因素,成爲吸引年輕人的獨特優勢。“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實際上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城市白領等返鄉入鄉創業,帶動了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韓文秀說。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200萬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進行了部署,重點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
韓文秀指出,一方面,要注重加強對本鄉本土人才的培養,通過加強農民技術技能的培訓,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程等措施,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注重外部人才引進,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實施一批基層服務項目等措施,爲鄉村發展引進一批急需的人才。
“要用鄉村廣闊天地的發展機遇來吸引人,用鄉村田園宜居的優美環境來留住人,解決好職業發展、社會保障等後顧之憂,讓年輕人在農村留得下,發展得越來越好。”韓文秀說。
文/本報記者董鑫
供圖/視覺中國統籌/劉曉雪
“三農”成績單
2024年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歷史性突破1.4萬億斤。
大豆產量保持在2000萬噸以上,“米袋子”更滿了,“菜籃子”更豐富了,各類農產品供給充裕。
脫貧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保持穩中有增,
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
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19元,同比實際增長6.3%。
新建和改建農村公路達到13萬公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建制村快遞服務覆蓋率超過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