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理學子探訪百年工業遺存,以數字技術探索傳承新路徑

2025年7月14日至17日,成都理工大學計算機與網絡安全學院“雲岫煤影”實踐調研團隊,赴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開展工業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主題社會調研。在爲期4天的實踐中,團隊深入威煤工業文化陳列館、威遠鋼鐵工業文化博物館及川威餘熱發電廠舊址等地,通過實地走訪與人物專訪,記錄川西南老工業區歷史變遷,探索信息技術賦能工業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新路徑。

實踐活動以工業歷史沉浸式體驗展開。在威煤工業文化陳列館,模擬“井下世界”的場景讓隊員們直觀感受煤礦作業環境,昏暗燈光、復原礦道及採煤工作面,使書本中關於煤礦工人的描述變得立體可感。從煤海到鋼城,威遠鋼鐵工業文化博物館內的工業遺存同樣引人深思:用石灰石拌糯米漿砌築的 “方煙囪” 模型,見證了建廠初期的艱辛與智慧;鑄於1944年、刻有“收復失地”字樣的生鐵獎牌,承載着特殊年代的工業記憶。這些遺存共同勾勒出中國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

工業遺產的鮮活生命力,離不開親歷者的講述。實踐團隊專程尋訪了擁有35年工齡的威遠煤礦退休工人馬永龍。68歲的馬永龍回憶,1978年初入煤礦時,需在僅30釐米高的煤層中匍匐作業,膝蓋和手肘磨出厚繭,指甲縫裡嵌着洗不淨的煤灰。談及1983年礦區特大洪水搶險,他記憶猶新:“所有人主動報名,組成人牆傳遞沙袋,36個小時沒閤眼。”

面對當代年輕人,馬永龍叮囑:“生命第一,生產第二。”他強調,如今的安全規章是前輩用血的教訓換來的。這場跨越半個世紀的對話,讓隊員們深刻理解到“威煤精神”是無數勞動者用堅守與奉獻鑄就的精神財富。​

作爲計算機與網絡安全學院的學生,團隊在實踐中聚焦專業所長,探討如何以技術賦能工業遺產保護與傳承。“用VR、3D建模等技術讓歷史‘活起來’”成爲團隊共識,這爲工業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科普傳播明確了技術路徑,也是本次調研的重要成果。團隊將以此爲起點,整理一手調研資料,探索構建工業歷史數字化模型,爲文化遺產可持續傳承探尋創新路徑。

此次社會調研讓隊員們認識到,工業遺產既是城市記憶的載體,也是寶貴的精神富礦。通過專業實踐,學子們將進一步探索數字技術賦能文化傳承的新路徑,爲工業遺產的保護貢獻青春力量。(吳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