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琳罹血癌!醫曝這一種病程超兇猛 高凌風沒撐過
記者劉邠如/綜合報導
藝人沈玉琳近日證實罹患白血病,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陳三奇指出,從新聞一開始流出的病情與症狀來看,並不容易聯想到是血癌。他表示,當初只看到零星訊息,包括昏迷、肝發炎等症狀,當時醫界與民間都較傾向認爲是猛爆性肝炎或感染等問題,並未直接聯想到血癌。
陳三奇說明,白血病的症狀往往相當多樣化,取決於血球的變化程度。例如紅血球過低會造成貧血、喘、疲倦與食慾不振;血小板過低則容易出血;白血球過低會讓患者容易感染,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敗血性休克與昏迷。因此若患者同時併發多種問題,症狀表現將十分複雜,很難從單一徵狀推斷疾病類型。
雖然初期難以判斷,但陳三奇強調,一旦患者到急診或門診就醫,透過抽血檢驗,常可立即看出異常數據,進而懷疑可能爲血癌。他也提醒,白血病病程發展迅速,尤其是急性類型,可能在短短一兩個月內快速惡化,病人常因反覆感染、發燒、出血等急性症狀就醫,才發現血球數值異常而被確診。
白血病主要可分爲急性與慢性、骨髓性與淋巴性兩大類型。慢性白血病或淋巴癌的病程相對和緩,且目前已有標靶藥物或口服藥物可以控制,許多病人預後良好。然而,急性血癌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或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惡化速度極快,常見於成人與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以小兒爲主,成人患者則多見於骨髓性白血病。
針對是否能透過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血癌,陳三奇表示,有些病人確實會出現血球數值異常,若能定期追蹤,有機會在疾病演變爲急性前提早介入。不過也有案例,幾個月前檢查仍正常,卻在短期內突然白血球飆升,病情急轉直下。這類情況顯示,急性白血病往往難以預測,變化非常快。
若有疑似白血病症狀,標準診斷方式爲骨髓切片檢查。這項檢查會從髂骨處穿刺取得骨髓組織,判斷是否含有大量異常血癌細胞。檢查過程會略感疼痛,所用針具比原子筆略細。若抽血中血癌細胞比例超過20%,便幾乎可確診,但仍需進一步分子醫學檢測,以瞭解患者基因突變型態,作爲後續治療依據。
治療方面,目前血癌仍以化學治療爲主,若患者帶有特定基因突變,會合並標靶藥物,提高治療成效。醫師會根據病人的基因與染色體分析結果,評估病情屬於預後良好或高風險族羣。對於預後不佳者,即使初步化療有反應,後續仍需接受異體骨髓幹細胞移植,才能提高長期存活機率。若屬預後良好類型,有些病人經過化療後,癌細胞幾乎清除,可能不必接受移植治療。
然而,也並非所有患者都能順利走完治療過程。陳三奇指出,有些人無法承受反覆化療的副作用,或化療無法達到完全緩解,最後選擇不再治療。他舉例指出,藝人高凌風當年便是在北榮治療,初期病情曾有穩定期,但因反覆化療無法清除癌細胞,最終未能接受幹細胞移植,選擇保守治療,導致病情迅速惡化。
血癌的治療具有「全有或全無」的特性,若能順利殺死所有癌細胞並進行移植,有些患者可望痊癒並長期存活;但若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復發風險高,再加上藥物無效,存活時間將大幅縮短。中間的治療過程非常辛苦,需要仰賴大量化療藥物與密集醫療資源。
陳三奇提醒民衆,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持續倦怠、貧血、出血等情況,務必儘早就醫,透過血液檢查判斷是否有血癌風險,爭取早期治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