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琳罹血癌恐需移植 醫揭存活率:至少要過4難關

沈玉琳昨證實罹患白血病。(本報系資料照片)

57歲主持人沈玉琳罹患血癌,傳已準備進行移植。對此,血液腫瘤科醫師裴鬆南表示,現今多采周邊血幹細胞移植方式,來重建患者骨髓功能,而不是用骨髓移植,除移植時恐因急性感染,有約1成死亡率,即使移植成功,日後也約有4成復發風險,5年存活率僅約一半,沈玉琳接下來至少得面對4個難關。

義大醫院血液腫瘤部部長裴鬆南表示,依沈玉琳發病猛又急來看,推測是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這類患者因骨髓產生了癌變,不正常的白血球取代了骨髓內的正常造血細胞,因此,一般在治療上,會採以化療來儘可能「除惡」,接下來再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移植健康者的血液幹細胞,來重建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

裴鬆南表示,造血幹細胞移植大致可分爲骨髓幹細胞移植與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現今國內醫界九成以上,都是採取周邊血幹細胞移植來治療俗稱血癌的白血病。

「沈玉琳還有很多難關要過。」裴鬆南表示,第一個關卡是移植前化療,一般約要進行2到3個療程,每次療程約需住院一個月,化療可能造成腸胃道受損、腹痛、口腔潰爛、肝炎、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在化療期間,醫療團隊也會開始在患者親屬、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尋找配對成功的捐贈者,能否找到,這是第二個難關。

裴鬆南表示,找到了合適的捐贈者,接下來就是進行移植,醫療團隊會去搜集捐贈者的周邊血幹細胞,再以類似輸血的方式,輸入患者體內,此時可能有急性排斥、感染問題,約有一成患者死亡,「這是第三個難關。」

裴鬆南表示,若移植後,能在患者體內找到捐贈者的幹細胞,代表移植成功,但患者日後還是可能出現排斥,或者是癌症復發情況,因此,移植後五年存活率約只有一半,「這是第四個難關。」

裴鬆南表示,除了上述四個難關之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在治療期間因免疫力差,非常虛弱、容易感染,每一次生病,都要嚴防致命的併發症,「每一次都是一個關卡」,在此期間不宜拋頭露面,沈玉琳要復出,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