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琳罹血癌!10萬人中5人發病 「常見4大症狀」一次看
▲血癌有年輕化趨勢,初期症狀似感冒、臉色蒼白疲倦,不易早期察覺。(圖/達志影像)
記者董美琪/綜合報導
藝人沈玉琳經過醫療檢查後,確診罹患血癌,當時因多重器官功能衰竭而緊急住院,現階段病情已有所穩定。沈玉琳目前脫離險境,後續除血癌治療,也要評估做骨髓移植。
臺灣血液病學會曾針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進行研究,利用健保資料庫、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與內政部死亡登記檔三大資料來源,分析15年共9,949筆個案,結果發現該病發生率逐年上升,且患者年齡層明顯下降。近年50至59歲患者成長最爲顯著,發現病患平均年齡已年輕化10歲。
血癌分成4種類型,包含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以及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而成人中最多人罹患、也最嚴重的就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根據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資訊,白血病初期的常見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疲倦」、「發燒」、「骨頭疼痛」及「不明原因瘀青、出血」。除了出血外,其它症狀與一般感冒十分類似。如果是感冒,通常2星期內會好轉。
臺北慈濟醫院血液科主任高偉堯曾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生率爲每十萬人口約3-5人,且是發生率最高的成人血癌。骨髓是人體的造血器官,當骨髓癌變,不成熟的白血球過度增生,影響人體血液功能,侵犯其他器官,就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高偉堯主任說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表現通常以感染、發燒、出血、貧血爲主,研究發現可能與基因異常有關。治療上,會在前期檢查時藉由白血球的數量、基因變化狀態等判斷預後狀況,決定病人是否要第一時間進行骨髓移植。
高偉堯主任表示,現在的「捐髓」不同於早期需住院麻醉,抽取骨髓細胞的方式,而是指周邊幹細胞的蒐集,將周邊血液經過體外特殊的過濾方式,分離出幹細胞後,將剩餘的血液成分流回捐贈者的身體裡,不會影響健康。
至於受贈的病人,在接受骨髓移植前必須先進行全身化療療程,再經由高劑量的化療把身體內的癌細胞及正常細胞清除,最後才能將周邊幹細胞輸至體內。
高偉堯主任解釋,「植入後兩個禮拜是關鍵期,必須觀察白血球在病人體內能否穩定成長,之後才能從隔離房轉入普通病房」,半年內都必須密切追蹤,服用免疫抑制劑,以免發生排斥反應或是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