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文專欄》昨烏今臺軍購不宜增 賴應以和平爲先
路透引用匿名來源指出,臺灣正考慮向美方購買70億至100億美元的軍武。圖爲陸地機動車輛的魚叉飛彈。(摘自Boeing Defense社羣媒體X)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此語,至今仍振聾發聵。今年2月14日,賴清德總統宣佈編列特別預算,欲將國防預算突破GDP 3%,爲軍購加碼,應對川普再任後之政策風雲。此議尚未定案,立法院審議或有增減,然筆者以爲,軍購宜減不宜增,容筆者細述得失,望賴總統懸崖勒馬,放棄「臺灣獨立」既違憲又虛幻之主張爲要。
一、美國與北約殷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乎?
美國領銜發起的北約自1949年成立,標榜集體防禦,制衡蘇聯《華沙公約》。1990年,美國國務卿貝克向戈巴契夫承諾「北約不東擴1英寸」,換取德國統一與冷戰終結。然蘇聯解體後(華沙亦然),北約5次東擴,傑弗裡·薩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於2月19日痛陳,美國明知俄羅斯視此爲紅線,卻於2021年拒絕提供俄方停止擴張的保證,終致烏克蘭戰火燃起。固然俄羅斯動武難辭其咎,美國失信(與北約挑釁)亦難卸責。
俄侵烏後,美國率北約與日、韓力挺,歐盟亦慷慨解囊,聯手支撐烏克蘭,至川普勝選後美國翻臉不認,甚逼烏籤「稀土協議」,歐盟亦傳欲分杯羹。川普早批澤倫斯基「挑起戰爭」,2月25日卻轉批判俄羅斯,又到28日川普與澤倫斯基在白宮爆發衝突,川普斥其「不敬美國」,副總統範斯稱其「忘恩負義」,澤倫斯基反駁「未見烏難」,會談破裂,稀土協議未籤。此外交災難雖因川普性格而格外戲劇性,卻顯示國際政治強權利己,弱國無援之現實。
筆者留學美國,早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友誼」點滴在心,然今見其治亂無常,不禁遺憾。賴總統見此,又作何感想?臺灣經濟實力不遜北約/歐盟諸國,豈須淪爲魚肉?美國人民固爲朋友,然其政府誠信已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況川普已公開拒絕承諾協防颱灣,軍援與軍購萬不可信。
二、軍購亂象叢生,法治何在?
1958年823砲戰,制空與制海權爲命脈,國防預算佔GDP逾5%,必要軍購加碼無可厚非。2025年,國防預算經立院審定爲4712億元,佔GDP約2.45%,蔡英文執政已從馬英九末期低於2%攀升,賴總統欲破3%,然弊病難掩。2024年底,審計長坦言,美國對臺軍售除品質瑕疵外,因生產瓶頸與供應鏈困境,延誤交貨逾1500億元。
合約乃法治基石,應訂履約期限與違約罰則,延誤至今,追討違約金亦杳無音訊。顧立雄部長律師出身,當諳契約精神,奈何軍購成鏡花水月?筆者籲顧部長領專業團隊,檢討履約機制,莫使納稅人血汗付諸東流。若軍購亂象不解,法治何存?更莫提耗財傷民之採購,如佈雷車、阿帕契直升機等。
三、軍費宜減非增,民生與和平爲上。
2024年10月28日,美國批准20億美元軍售,大陸軍演迴應,臺海緊繃。《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烏克蘭戰爭耗逾2500億美元(美國1190億美元、歐盟1370億美元),滿目瘡痍,兩岸若戰,兩敗俱傷,人民受害最深。健保瀕破產,長照匱乏,人民盼安居樂業,軍購超過防禦的必要,無益反恥。筆者以爲,軍費不增反宜減,預算當投民生,與兩岸交流並重,留和平生機。
海基會董事長吳豊山於2月27日言:「基於交流對話、和平共榮以增進兩岸人民福祉。」筆者肯定其用心,然吳董事長未及一語:解鈴還須繫鈴人,賴總統若能放棄「務實臺獨工作者」之念,何須再軍購加碼?兩岸自可免於捲入大陸與美國間修昔底德陷阱。民主之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與一黨領導之北京,猶如骨肉相連,當務實對話,無需第三者介入。兩岸非軍事競逐,乃制度與民心之求同存異,以交流取代對抗,方能共創良制一國。(作者爲法學教授、律師、海基會首任秘書長、良制一國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