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慢跑有益健康 骨科醫師叮嚀注意膝關節傷害

現代人缺乏運動,超慢跑比起跑步不喘不累又能達到運動效果,強度低且適合全年齡層,是一種適合減肥和增強心肺耐力的低有氧運動,但骨科專科醫師吳隆德提醒,很多人做超慢跑後,出現了運動傷害的症狀,他認爲不管任何運動對於膝蓋防護還是得多加留意。

超慢跑起源於日本,根據研究超慢跑多年的日本福岡大學教授田中宏指出,超慢跑的跑姿與正常跑姿不同,跑者要想像自己是被線拉着的木偶,身體挺直但不要緊繃,利用手肘的力量,將手臂往後擺動;稍微擡起下巴,直視前方;骨盆稍微向前挺,並儘量擡起腿。吳隆德醫師表示,與「快走」不同的地方是「超慢跑」不僅能有效燃燒脂肪、增強心肺功能與肌力訓練,還對膝蓋負擔小,更適合有關節問題或體力較弱的人。

▲ 吳隆德醫師認爲,超慢跑對於心肺功能、骨關節等鍛鍊效果更好。(圖/ 吳隆德醫師提供)

吳隆德醫師強調,超慢跑應以「先前腳掌、後腳跟」的姿勢接觸地面,同時要注意避免踮腳跑和步伐過大,以減少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的發生率;但對於膝關節原本就不好、過胖或是肌肉退化者(尤其是老年人),跑步的時候對膝蓋的負荷比較大,容易造成膝關節、踝關節損傷,吳醫師認爲,除了運動前的熱身準備之外,如果不慎造成膝關節不適,還是得趕快就醫。

▲ 超慢跑如果不慎造成膝關節不適,還是得趕快就醫。(圖/ 吳隆德醫師提供)

▲ 膝關節的診治,針對不同程度的症狀需要不同次數的療程效果。(圖/ 吳隆德醫師提供)

每個人都會老化退化,身體老化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運動可以儘量維持身體體能,也可讓老化退化所產生的症狀不要太去影響到生活,但一旦因運動造成任何傷害,還是得儘快前往相關門診諮詢醫師,不管施作任何療法,吳隆德醫師強調,都要注意患者適應症與術前術後叮嚀問題,針對不同程度的症狀需要不同次數的療程效果,也因此施作療程前的醫病溝通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