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創條例完成修法 勤業眾信帶你掌握三大租稅亮點
勤業衆信國內稅務服務負責人張瑞峰資深會計師。業者提供
立法院18日三讀通過《產業創新條例》修正案,新增修9條條文,被外界視爲在美中科技戰壓力下的一場即時雨,無論是中大型企業還是新創公司都能受惠。專家提醒,這次修法聚焦三大重點,包括一是將AI與節能減碳等新興領域納入投資抵減,最高抵減金額提升至20億元;二是放寬新創投資條件,吸引更多資金挹注;三是針對企業赴特定國家投資高風險技術,增訂事前申請與罰則規定,以防技術外流。
首先,針對AI與節能減碳納入租稅優惠,抵減上限拉高至20億元,勤業衆信國內租稅負責人張瑞峰指出,企業若投入智慧機械、5G、資安相關設備,或新增人工智慧與節能減碳技術的硬體、軟體、技術服務,都可申請租稅抵減,這些項目適用期間延長到2029年年底,同時投資抵減金額上限從10億元提高到20億元。
舉例來說,若企業導入AI語言模型、機器學習等系統,來改善營運效率,或是引進節能設備、低碳技術減少碳排放,都有機會享有稅賦減免。
張瑞峰提醒,適用優惠的關鍵在於「下訂時間」與「交貨時間」,如果在2024年12月31日前訂購的設備,就必須依照當時的條文來計算稅額;而這次新增的AI與減碳項目,僅限2025年起訂購才適用。
第二,放寬新創投資門檻,鼓勵更多資金投入,爲了讓更多創投參與新創市場,修法將有限合夥創投適用的出資門檻從3億元調降到1.5億元,讓中小型創投也能享有稅務優惠。同時,也調整新創公司的定義,設立年限從未滿2年放寬至未滿5年,投資門檻也從100萬元降到50萬元。
張瑞峰說明,若新創公司屬於國家重點扶植的產業,個人投資者還能享有最高500萬元的所得稅減免,比現行的300萬元更具吸引力,鼓勵更多個人資金投入創業圈。
第三,企業對外投資高風險技術,需事前申請並設罰則,爲防止關鍵技術外流,條文新增規定,企業若打算對特定國家或地區進行高風險技術投資,且金額達一定門檻,必須事前申請主管機關覈准,若未經覈准就進行投資,將面臨5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鍰,該措施是因應國際科技戰趨勢,強化國內技術安全的第一步。
張瑞峰提醒,雖然修法已通過,但實際適用還需等相關子法訂定後才能全面啓動,企業若想搶先規劃AI或減碳相關投資、爭取新創抵稅優惠,建議密切關注經濟部與財政部接下來的實施細節,以掌握最大租稅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