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藏毒!譚敦慈:人人腦裡一支塑膠湯匙 增失智風險
記者 劉邠如/綜合報導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筷」功不夠好,就靠竹筷來幫忙!雖然華人社會使用筷子是必備技能,但不少家庭還是習慣使用木筷或竹筷,認爲摩擦力大、容易夾起食物,但卻忽略了這類餐具,受潮發黴後暗藏的致命風險。中國就曾有多起案例,家庭因長期使用發黴筷子,全家人相繼罹患肝癌,而元兇正是筷子上滋生的黃麴毒素。此外像是常常使用塑膠容器餐具,也可能導致塑膠微粒在腦部沉積,提升失智風險,不可不慎!「無毒教母」譚敦慈受訪時就指出,大家針對每天要接觸食物的器皿如筷子和餐具,都應該慎重選擇材質。
「無毒教母」譚敦慈指出,竹筷或木筷因爲容易吸水,極易孳生黴菌,而最可怕的是可能因此產生黃麴毒素與赭曲毒素。她解釋:「黃麴毒素會傷肝,赭曲毒素會傷腎。中國過去就有案例,一整家人因爲長期使用發黴的竹筷,最後都生病,甚至有人因此得到肝癌。」
譚敦慈提醒,雖然華人重視節儉,但筷子一旦出現發黴、裂開或長毛,千萬不要再繼續使用,「真的不要再重洗,直接丟掉。」因爲黃麴毒素極爲耐高溫,「必須要到四百度高溫才能破壞」但在家裡就算定期煮沸筷子想殺菌,也無法去除黃麴毒素。
▲專家提醒,竹筷容易藏污納垢發黴,若不注意,容易增加致癌風險。(圖/AI示意圖)
她也進一步補充,臺灣屬於潮溼的海島型環境,更容易讓筷子發黴,因此她自己早已改用不鏽鋼筷。她也提醒,市面上有些筷子前端,會設計一圈一圈的刻痕,方便夾食物不打滑,但她反而不建議使用,因爲愈多刻痕,愈容易容易藏污納垢,更不容易清洗乾淨。她建議,若非得要使用這類筷子,則務必最好一雙一雙清洗,而發整把「搓搓」就完事。且洗乾淨後,一定要先瀝乾,再放進烘碗機烘乾,「如果只是溼答答就直接放進烘碗機,反而更容易發黴。」
至於另外一種美耐皿筷子(俗稱美耐米)或是餐具雖,然標榜耐高溫,但使用一段時間後常會變形,甚至在約70度時就可能釋出有毒物質。她舉例:「三聚氰胺就是美耐米的成分,它會造成腎臟的問題。很多人吃火鍋還用美耐米的筷子或湯勺直接放進滾燙的湯裡,這其實更危險。」
那麼最推薦的選擇是什麼?譚敦慈強調:「如果要一勞永逸,我會選擇不鏽鋼筷。」不過,她也提醒,不鏽鋼筷要選擇食品級的304或316材質,「很多產品只寫高級不鏽鋼,但到底多高級,沒有人知道。」她自己則是習慣使用304的不鏽鋼筷。
而除了筷子,家長在挑選兒童餐具時也要特別留意。譚敦慈回憶,自己以前也曾買過色彩絢爛的卡通圖案碗盤給孩子使用,但先生林杰樑醫師當時就提醒不,這餐晚上五顏六色的彩繪,可能含有重金屬或塑化劑,而美耐米餐具又可能釋出毒物質,長期使用對孩子不好。因爲當時買的是海綿寶寶圖案,林杰樑當時還說小心這樣用久了,「小孩會變成派大星。」
至於現代人常見的外食問題,她也特別指出,很多人習慣直接把超商便當直接加熱,但很多研究都指出,用塑膠容器加熱,在高溫下有會釋出微粒的風險,過去也有研究顯示,近代人使用塑膠容器器皿機會增加,結果「每個人腦部平均都有相當於一支塑膠湯匙的塑膠微粒」,長期下來恐怕增加失智風險。她建議,最好不要嫌麻煩,先將食物轉移到玻璃或不鏽鋼容器再加熱,「偶爾一次還好,但天天這樣真的危險。」她自己則選擇使用輕便的不鏽鋼保鮮盒,「比較容易執行,也比較安全。」至於很多人嫌玻璃器皿重,現在也有可使用於微波爐的不鏽鋼保險盒,就會是較好解方。
而每人腦中可能藏一支塑膠湯匙的比喻,則是她援引《環境資訊中心》報導,新墨西哥州大學(UNM)藥物科學系教授坎彭(Matthew Campen)的研究團隊長期追蹤微塑膠侵入人體組織的情況,他們分析了2016年逝世的28人和2024年逝世的24人的器官樣本,發現塑膠微粒約佔大腦重量的0.48%。研究主持人坎彭接受《CNN》訪問時形容:「這代表大腦中99.5%是腦組織,其餘都是塑膠,份量相當於一整支塑膠湯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