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南北糉「中部糉正名參戰」! 內行曝:這款纔是臺灣最常見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而糉子是當天不可缺的應景美食。(圖/示意圖,非當事人,shutterstock)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而糉子正是應景美食,網路上也常常出現南北糉之爭。近日有網友分享,他媽媽的做法是把料炒半熟再包糉子,包完之後拿去蒸。對此,有內行民衆表示,這種做法是中部糉,而且中部糉纔是臺灣最常見的一支,範圍包含大約是苗栗到嘉義一帶。

原PO在Threads發文提到,南部糉是生料包好後水煮,北部糉是熟料包好蒸煮。他好奇之下詢問母親,「家裡包的糉子是哪一種?」,而從小在雲林長大的母親則是迴應,自己也不太確定,因爲她是先把料炒半熟再包,包完後用蒸的。

對此,一名內行網友馬上高喊「中部糉正名運動」,並指出原PO媽媽包的就是中部糉,且實際上是臺灣最常見的一支,範圍大約是苗栗到嘉義一帶,這邊盛產麻竹,包法也有別於南北部糉的做法。

他也分享中部糉的料理細節,糯米會先與油、配料炒至半熟再包,幾乎必包菜脯,沿海地區會加曬乾蚵仔,靠山則會包筍子,餡料常使用滷肉,而不是醃生肉,最後蒸煮方式並無定律,看各家習慣。

該網友還指出,中部糉地區由於幅員遼闊,做法與內容更多元,自己早期是以筍殼包糉子,鹿港、東勢、豐原等地早期以木工業爲主,糉子也會用蒸的,內餡也會出現在地特色(蚵仔、鹹魚、芋頭、筍子)。他補充,南北糉戰爭裡,中部糉過去常被「歸類」爲南部糉,纔有很多人明明吃着炒米、包蚵仔、加菜脯,卻疑惑「這不是我印象中的南部糉?」的情況出現。

其他網友也紛紛留言,「我是臺中人,原來我家是中部糉」、「家母清水人,糉子裡有加菜脯和蚵幹,自從母親年紀大無法再包糉後,就再也沒有在北部吃過有加蚵乾的糉子了」、「請正名中部糉正式參戰,南北優點我們都有啊」、「中部糉+1,從小就知道家裡吃的跟南北糉不一樣,還是習慣中部的口感,不過硬也不軟爛,真的QQ的纔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