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高雄豪雨催生綠褶菇 臺北1路段也曾出現「毒靈芝」
高雄市近日因連日豪雨,道路分隔島上滋生出大量有毒的「綠褶菇」。(翻攝自中天新聞)
高雄市近日因連日豪雨,道路分隔島上滋生出大量有毒的「綠褶菇」,該毒菇與可食菇類外型相似,誤食恐引發嚴重腸胃道中毒症狀,過往北市樹上則出現有毒靈芝等。北市議員侯漢廷表示,市民很有可能因誤觸或誤食造成傷害,市府應有標準應變程序。北市公園處迴應,會定期巡查公園綠地、行道樹,經巡檢發現或有民衆通報會隨即拔除。
臺灣中南部地區已經連續1周以上籠罩在豪雨等級的降雨中,近日有民衆發現,高雄市的道路分隔島竟開出俗稱的「綠褶菇」毒菇,最終由警方深夜徒手拔除,影片與新聞曝光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也引發對於權責歸屬、應變機制與公共安全風險的質疑。
食藥署說明,在臺灣最容易被民衆誤食的野生毒菇分別爲「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以及「布雷白環蘑(Leucoagaricus bresadolae)」,這2種毒菇的外觀乍看之下與其他可食用的菇類十分相似,其中綠褶菇的毒性相對較高,誤食後大約1至3小時就會開始出現腸胃炎型的中毒症狀。
侯漢廷表示,北市同樣有廣泛分佈的道路分隔島、公園綠地及行道樹穴,若遇極端氣候,如長時間豪雨與高溼也有可能出現類似情形,市民特別是兒童又或是飼主的寵物,若因誤觸或誤食造成傷害,將引發嚴重社會與醫療風險,要求市府明確釐清權責歸屬、標準應變程序及後續防治措施,以保障市民安全。
公園處迴應,真菌類生長分爲「有性世代」與「無性世代」,「有性世代」是真菌「子實體」,也就是常見的菇類,通常在溼氣較高或下雨後幾小時內便會長出,隨着子實體成熟後孢子飛散,子實體便會黑化枯萎。
公園處說明,野生菇生長需要相當營養源,草地因有土壤豐富腐植質,較容易出現菇類,比如曾摘過的有毒綠褶菇、無毒雞肉絲菇、無毒雨來菇等,樹上則有無毒的木耳、有毒靈芝等。
公園處強調,巡查看到或是有民衆通報就會摘掉,目前已請人員加強巡檢。針對公園綠地廣場,每週會巡查1次以上,行道樹每月也會巡查1次以上,若發現轄管區域有菇類將立即派員處理,後續也會蒐集菇類案例向民衆宣導。目前僅有2024年間接獲1件民衆反映,貴陽街人行道花臺有綠褶菇,當時獲報後已立即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