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褶菇不鮮艷也有毒 高雄暴雨分隔島長出 每年約10人誤食恐傷腎

高雄市連日大雨,有民衆發現不少道路的中央分隔島草皮上長出蕈菇,據瞭解,該菇是有毒菇類「綠褶菇」,是臺灣最常引起中毒的菇類。記者宋原彰/翻攝

高雄連日暴雨讓市區公園和分隔島出現巨大「綠褶菇」,不少民衆駐足搶拍。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綠褶菇具有毒性,是造成國內最常見中毒的菇類之一,平均每年約有10多位民衆誤食中毒,一旦誤食恐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嚴重還會出現脫水、急性腎損傷,因此「千萬不能吃」。

依衛福部資料,綠褶菇爲中至大型菇菌,生長於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其有毒不可食用,但其外表顏色不鮮豔,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常被混淆。

但綠褶菇底部菌褶於早期會由白色轉爲黃綠色,且菌體受損時會轉爲褐色,爲可辨識重要特徵,誤食後,雖然不致命,但食入後1至3小時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楊振昌說,一般人常有錯誤觀念,以爲有毒的菇類顏色一定鮮豔、花花綠綠的,綠褶菇外觀偏向白色,有人可能覺得它沒有毒,於是摘來吃,但綠褶菇顏色雖然不鮮豔,卻是有毒菇類。

楊振昌曾遇到一位民衆誤食綠褶菇,出現嚴重噁心、嘔吐、腹痛等急性腸胃炎症狀,甚至症狀嚴重造成脫水,而引起急性腎損傷。據臺北榮總統計,近30年來,收治誤食綠褶菇中毒個案約300多人,平均一年約有10多名中毒個案,呼籲民衆千萬不要隨意採摘不明菇類食用。

至於,分隔島爲何會長出綠褶菇?楊振昌說,應該是分隔島土壤中,原來就有綠褶菇的孢子,下雨後土壤潮溼,菇類長的特別快、又大朵。臨牀也發現,民衆誤食綠褶菇送醫,常在下雨過後,可能是在野外或登山時看到,一朵好大的白色菇類,感覺沒有毒而摘來吃,引發中毒。

楊振昌建議,民衆不應採食野外或路邊菇類,出現急性腸胃炎症狀,或是血壓不穩、頭昏、全身無力時,應儘速就醫,避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