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惹事毒菇!雨後草地冒「綠褶菇」 誤食恐上吐下瀉
夏天雨後的林地、草地或農地冒出成羣綠褶菇,常有人誤食中毒,南投縣衛生局籲勿亂採野菇食用。(民衆提供/楊靜茹南投傳真)
夏天雨後草地冒出各式菇類,其中綠褶菇常被誤認爲雞肉絲菇,成爲野菇中毒排行榜之首,獲「臺灣最惹事毒菇」之稱,因此南投縣衛生局提醒,雨後林地、草地或農地常見綠褶菇,若誤食1至3小時內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中毒症狀,籲民衆勿隨意採摘野菇食用。
南投縣衛生局指出,綠褶菇顏色淺、不鮮豔,外型與常見且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雞肉絲菇相當相似,不過綠褶菇與雨傘菇、雞肉絲菇最大的差異在於「底部菌褶」,綠褶菇的菌褶處會由白色轉爲黃綠色,菌體受損時則轉變爲褐色,爲綠褶菇的辨識特徵。
綠褶菇爲野菇中毒排行榜之首,獲「臺灣最惹事毒菇」之稱。(民衆提供/楊靜茹南投傳真)
根據食藥署資料,春、夏、秋季的雨後,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時常冒出成羣綠褶菇,若民衆採摘誤食綠褶菇後1至3小時,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血便、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成爲野菇中毒排行榜之首,獲「臺灣最惹事毒菇」之稱。
南投縣衛生局說,近日午後雷陣雨過後,草地上冒出各種菇類,加上近期菜價貴,過去曾發生有民衆採摘野菇回家加菜,卻誤食綠褶菇,造成一家五口食用後陸續因嘔吐、腸胃不適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就醫;甚至有菇農夫婦誤以爲綠褶菇是野生雞肉絲菇煮湯食用,險些休克送醫,因此提醒民衆即使野菇看起來樸素無華,卻暗藏致命風險,勿隨意採摘食用。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表示,雞肉絲菇又被稱爲「雷公菇」或「雞㙡菌」,老一輩臺灣人視爲最上等的山珍野味,雞肉絲菇有2大特徵,一是褐色菌傘中央斗笠狀尖突,二是延菌柄基部向地下挖,一定可挖到白蟻窩,但民衆不熟悉,建議不要採食,以免誤食毒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