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鮮豔有毒?坊間傳「3說法」辨別毒菇 醫:易誤判

▲高雄分隔島上一堆「綠褶菇」。(圖/民衆提供)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近日國內連續性的降雨與高溼度環境,多處地景出現蕈類異常茂盛生長的現象。對此,毒物科醫師提醒,外觀與可食用品種極爲相似的「綠褶菇」是國內最常被誤食的有毒蕈類,另坊間流傳有關毒蕈辨識的各種說法,例如「顏色鮮豔者爲毒蕈」、「具有菌托或無蟲蛀者有毒」、「接觸銀器會變黑」等,實則缺乏科學依據,也非毒蕈獨有特徵,容易造成誤判。

臺灣在連日大雨下,高雄市鳳山區中央分隔島上大量繁殖的白色菇類,引發關注。北榮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楊振昌教授兼部主任指出,根據毒物中心1986年至2024年的統計數據,國內因誤食有毒蕈類而導致的意外中毒事件,佔所有植物及蕈類中毒案例的8%至9%。

他進一步說明,蕈類形態多變,外觀與可食用菇類相似者衆多,臺灣已知的毒蕈種類超過60種,中毒事件多發生在每年的5月至9月,這段期間正好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公佈的雨季時間吻合,進一步觀察各地區蕈類中毒的發生機率,以臺北、臺中、南投、高雄及花蓮地區較爲頻繁。

毒蕈的有毒成分十分複雜,且所含毒素種類通常不只一種。楊振昌說,毒素除了存在特定蕈類品種之外,還可能因生長環境、時間、季節等外在因素,而出現毒素種類以及含量上的變化,主要的毒素類型,依影響的器官系統可大致分爲「腸胃型、神經致幻型、肝損傷型、腎損傷型、肌肉毒性型及過敏溶血型」等,由於毒蕈毒素通常無法經加熱烹煮去除,因此一旦食入,極有可能產生程度不一的毒性危害。

另外,坊間流傳有關毒蕈辨識的各種說法,例如「顏色鮮豔者爲毒蕈」、「具有菌托或無蟲蛀者有毒」、「接觸銀器會變黑」等,實則缺乏科學依據,也非毒蕈獨有特徵,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楊振昌提醒,近年網路平臺與行動應用程式紛紛提供植物與蕈類影像辨識功能,甚至結合人工智慧與羣衆資料庫進行即時判讀,對於生態教育與科學普及具有一定價值,但這些辨識工具仍存在多重限制,例如照片角度、光線條件、菇體生長階段不同,皆可能導致誤判,即便是專家,也須依據完整的型態學特徵與分子鑑定資料,才能準確判定種類與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