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雨不斷「生菇了」 高雄分隔島長出大量菇菇!小心有毒
高雄馬路中央分隔島,因爲連下多天豪雨,竟長出大量香菇。(翻攝中天新聞)
高雄馬路中央分隔島,因爲連下多天豪雨,竟長出大量香菇。(翻攝中天新聞)
受到源源不絕的西南氣流影響,臺灣中南部地區已經連續七天籠罩在豪雨等級以上的降雨之中,特別是南部地區的高屏山區,累積雨量驚人,甚至已經突破2000毫米大關,直逼2009年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雨量等級,寫下38年來罕見的連續七日豪雨紀錄,高雄民衆都直呼「生菇了」(臺語:發黴了)。
高雄有民衆在Threads社羣平臺分享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象,指出由於連日大雨,竟然讓馬路上的分隔島長出了大量香菇,讓他忍不住直呼「我真的笑到肚子痛」。對於以陽光熱情著稱的高雄來說,在街頭看到菇類可說是相當罕見,也因此迅速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高雄馬路中央分隔島,因爲連下多天豪雨,竟長出大量香菇。(翻攝中天新聞)
高雄馬路中央分隔島,因爲連下多天豪雨,竟長出大量香菇。(翻攝中天新聞)
貼文曝光後,其他地區的民衆也紛紛回報了類似的狀況,「科工館也有一羣,超可愛的」、「楠梓路上也有」、「臺中停車場也長了」、「彰化、雲科都有」、「連鞋櫃都長香菇了」、「好可愛」、「可以吃嗎哈哈」。彷彿在一夜之間,臺灣各地都因爲這波強勁的雨勢而變成了「菇菇樂園」。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相關資料顯示,臺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擁有潮溼炎熱且多雨的環境,非常適合各種蕈菇類的生長。每當一陣大雨過後,山間、草地等地方常常會冒出許多小傘狀的蕈菇,雖然鮮嫩的外表可能會讓人忍不住想要摘下來煮食,但卻可能因此讓自己暴露在食品中毒的風險之中,近年來也已經傳出多起因爲誤食野菇而導致的食品中毒事件。食藥署特別說明,在臺灣最容易被民衆誤食的野生毒菇分別爲「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以及「布雷白環蘑(Leucoagaricus bresadolae)」,這兩種毒菇的外觀乍看之下與其他可食用的菇類十分相似,完全顛覆了一般人對於有毒菇類外表都應該十分鮮豔的既定印象。
上述這兩種毒菇在誤食之後,主要會引起腸胃炎型的中毒症狀,患者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血便,甚至是脫水等不適症狀,其中,綠褶菇的毒性相對較高,誤食後大約1~3小時就會開始出現中毒症狀,而布雷白環蘑的中毒症狀則出現的比較晚,大約需要3~7小時纔會開始發作。食藥署特別叮嚀民衆,如果不小心誤食了不明菇類,並且在食用後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應該要儘速就醫治療,並且妥善保存剩餘的食物檢體,或拍照記錄下來,以利後續的診斷和治療。
此外,食藥署也再次提醒民衆,由於大部分有毒野菇所含有的毒素無法透過加熱或其他加工的方式來去除,因此,如果在路邊發現野生菇類,千萬不要隨意摘採或食用,務必秉持着「不採不食」的原則,才能夠有效避免食品中毒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