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高鐵!臺鐵司機員反對駕駛艙裝監視器 批「流於形式化監控」

▲牽引PP自強號客車、莒光號和鳴日號的E500型電力機車,駕駛艙已裝有監視器,目前尚未啓用。(資料圖/臺鐵公司提供)

記者李姿慧/臺北報導

交通部推動臺鐵和高鐵駕駛艙加裝監視器,繼高鐵企業工會表態反對並揚言不排除以任何方式抗爭到底後,由臺鐵司機員組成的全國火車駕駛產業工會也表態反對了,直言現已有相關錄音和影像紀錄器可滿足事故調查,無須再對駕駛額外監控,應提高設備可靠度和建立安全文化,而非流於形式化的監控。

高鐵和臺鐵陸續發生過站未停、停車不當事件後,交通部推動臺鐵和高鐵駕駛艙加裝監視器,其中目標希望臺鐵年底前先上路,據瞭解,臺鐵已着手研擬駕駛艙監視器調閱辦法草案,並持續與工會溝通中。

目前臺鐵已交車的27輛R200型的歐系新柴電機車已裝有監視器,全數34輛R200型柴電機車明年中完成交車上路,另現行已上路的36輛E500型新電力機車駕駛艙也已裝設監視器,全數68輛E500型電力機車明年底交車完畢,雖R200型和E500型機車頭駕駛艙已設有監視器,但因工會反對,迄今仍未啓用,一旦臺鐵確定推動,相關辦法定案後,該兩款機車頭隨時可啓用監視器。

針對駕駛艙啓用監視器政策,由臺鐵司機員組成的全國火車駕駛產業工會也表態反對了,該工會強調,「行車安全」是他們最優先目標,對於任何能夠實質提升安全的作爲,均秉持開放態度。然而,「駕駛艙加裝監視器」僅屬事後檢討之輔助工具,對於行車安全的核心本質,並無直接助益。

全國火車駕駛產業工會強調,現行臺鐵列車已全面配有ATP及TCMS、無線電錄音設備及行車前方影像紀錄器,相關數據足以滿足事故調查與還原事實之需求,無須再以影像方式對駕駛人進行額外監控。

此外,工會認爲,行車安全的關鍵,在於制度強化、設備更新與人員訓練。包括落實號誌與行控系統的穩定性、持續提升軌道與車輛之維護品質,以及定期加強駕駛員專業訓練,這些纔是防範事故、確保運行安全的根本之道。若僅將焦點放在監視器影像,恐淪於事後追責,無助於預防風險。

全國火車駕駛產業工會也向交通部喊話,駕駛艙屬於高度專業作業環境,駕駛人員長時間承擔高度專注之責任,加裝監視器勢必造成心理壓力,影響專業判斷,反而不利於安全操作。同時,監視器裝設涉及隱私保障與成本效益之考量,均需審慎評估。

工會指出,國際經驗亦已顯示,包括日本新幹線及多數高速鐵路系統,皆依靠事件記錄器與完備的安全管理制度進行事故調查,並未採取加裝駕駛艙監視器之作法。我國應比照先進國家標準,集中資源於強化行控系統、提升設備可靠度及建立正向安全文化,而非流於形式化的監控措施。

全國火車駕駛產業工會最後呼籲交通部和鐵道局應迴歸專業,審慎評估駕駛艙加裝監視器之必要性與效益。工會將持續精進運輸安全,但也希望政策制定能真正聚焦於提升安全本質,而非僅以「事後諸葛」方式迴應社會關切, 最後流於事後究責,而非預防風險與運轉安全核心相違背。

交通部鐵道局曾說明,推動鐵路列車駕駛艙裝設影音紀錄器之修法作業經多次與鐵路機構溝通;現階段系盼推動鐵路機構自主提升駕駛艙安全措施。

鐵道局指出,駕駛室裝設影音紀錄器是爲讓事故調查能依據客觀證據進行,避免責任歸屬過度仰賴口述與推測,導致司機員承擔不實誤會,且紀錄供事故調查所用,僅拍攝列車運轉時駕駛室內駕駛臺手部之操作情形,已確保駕駛隱私,此亦2018年普悠瑪事故後,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所提出的改善建議,並與國際鐵道安全標準接軌。

臺鐵公司則低調錶示,該案目前仍持續與工會協商中,盼能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