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塑膠袋!無毒教母示警「1容器裝熱食」噴塑膠微粒 恐增失智風險
外食看似方便,卻暗藏塑膠微粒風險。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餘承翰攝影
外食看似方便,卻暗藏塑膠微粒風險!「無毒教母」譚敦慈提醒,許多人爲了避免塑膠袋裝熱湯而改用紙碗、紙杯,卻沒想到紙容器內層的防水「淋膜」在加熱時更容易釋出塑膠微粒。
譚敦慈在節目《健康零距離》中指出,民衆普遍誤以爲紙製餐具比較安全,卻忽略其爲了防水所添加的淋膜層。研究顯示,當紙杯、紙碗盛裝熱湯或經過微波加熱後,釋出的塑膠微粒含量甚至比塑膠袋還高,對人體反而更具潛在危害。
她進一步指出,有些人將吃剩的紙餐盒便當直接放進微波爐加熱,這樣的行爲可能讓塑化劑與塑膠微粒大爆發。根據陽明交大的研究,紙餐盒加熱後,塑化物質的釋出倍數相當驚人。譚敦慈建議,若需要加熱食物,應將餐點換到瓷盤或玻璃容器中,以降低接觸風險。
不只如此,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也在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提醒,塑膠微粒體積極小,可小至奈米等級,不僅會經腸胃吸收進入血液,還能透過血液循環分佈至肝臟、腎臟等器官,更可能突破血腦屏障,侵入大腦,造成神經發炎、影響腦部健康。
他指出,血腦屏障是大腦的保護機制,能阻擋大部分有害物質,但一旦塑膠微粒穿透這道防線,將對神經系統造成長遠影響,研究顯示,失智症患者腦中累積的塑膠微粒含量,是一般人的五倍以上。此外,塑膠微粒也可能模擬人體荷爾蒙,造成荷爾蒙失調,導致女性脂肪易堆積在臀部與大腿,形成代謝與健康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