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上大模型產業軟硬短板
據報道,我國目前已有433款大模型完成備案,上線提供服務。大模型備案數量激增,表明我國大模型研發能力的突破,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邁入規模化應用新階段。
多年來,我國大模型產業快速發展,規模與應用場景快速增長,成爲人工智能領域競爭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AI大模型市場規模超290億元,預計2026年將突破700億元。我國已累計發佈大模型數量超過300個,其中參數規模超過10億的國產大模型達到100多個,涵蓋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與大模型相關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4500家,涌現出科大訊飛、百度、阿里雲等頭部企業。大模型廣泛用於金融、醫療、教育、工業等領域,提高了居民工作效率,顯著提升了行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2023年7月份,國家網信辦等部門聯合發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2024年1月份,工信部等部門出臺《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2024年5月份,中央網信辦等部門印發《信息化標準建設行動計劃(2024—2027年)》……一系列政策在推動大模型技術研發、場景打造、算力基礎設施建設、行業標準規範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導與促進作用。
應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國大模型產業發展仍面臨一些短板。軟件方面,大模型底層架構技術自主性有待增強;硬件方面,國產替代芯片在性能、可能性等方面與國外還有較大差距;數據方面,數據獲取便利性、質量可靠性、使用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瓶頸;要素方面,存在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資金投入不夠等問題。未來,要從產業、企業、消費者等層面針對性發力。
產業政策層面,完善全國算力網絡規劃佈局,統籌建設智算中心和超算中心,構建國家級算力智能調度體系,推動構建佈局合理、供給充足、高效共享的算力基礎設施網絡。完善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使用的標準體系,推進數據要素交換,強化數據的合規使用和監管。針對人工智能芯片、底層架構技術研發等關鍵環節,開展聯合攻關;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等。
企業層面,加強大模型產業的頭部企業與中下游企業的協同聯動,支持大模型頭部企業開放大模型算法框架、共性技術和數據資源,帶動大模型產業協同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和企業牽頭成立創新聯合體,圍繞大模型的關鍵核心技術聯合開展研發攻關、成果轉化等工作。鼓勵企業圍繞大模型產業發展重點方向,制定相關團體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制定修訂。
消費者層面,加大對大模型的宣傳和推廣,持續降低技術使用門檻,讓消費者知道大模型、認識大模型,並能更好地運用大模型;開發創造更多的面向不同行業、不同人羣的大模型應用場景,提升供需匹配度,更好賦能消費者工作學習。(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廉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