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美國關稅結局演變 正視臺灣是籌碼的殘酷

外媒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圖)施壓臺灣全面開放市場。賴清德總統若讓步太多恐引發選民不滿,不讓步會得罪川普,面臨兩難。(美聯社)

彭博廿九日報導,美方近期已向臺灣遞出一紙「最優惠稅率」條件,內容可能與日本、韓國相似,稅率鎖定在十五%。美國也對臺方提出新要求,希望臺灣比照日本、南韓加碼對美投資,做爲降低關稅的交換條件。

還沒談判,臺灣已經主動付出的金額有多少?三月臺積電宣佈投資一千億美元,加上拜登政府時期規畫的六五○億美元投資,臺積電對美國投資金額合計達到一六五○億美元,後續還會被脅迫加碼多少?只有川普知道答案。

一一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軍事防衛的支出增長到佔GDP二點四五%左右,超過去年的二點三八%,同比增長七點七%,總額六四七○億新臺幣。美國不斷要求增加至GDP的百分之五,等於年度預算需編足一兆二二八○億,佔中央政府總預算比例高達四成三。這等同政府每花二塊錢,就有將近一塊錢用在軍備上,恐怕沒有一個民主國家在非戰爭時期有辦法這樣編國防預算。

中油三月簽署阿拉斯加天然氣投資意向書,成爲全球第一個表態支持這項高成本、高風險能源開發案的國家。但該案還沒完成募資,預計二○三二年才供氣,臺灣會當「冤大頭」?就算將每年六百萬噸的阿拉斯加案納入考量,讓臺灣每年從美國進口的天然氣由二百萬噸增加到一二○○萬噸,採購金額從八點三億美元增至卅六億美元(約新臺幣一○八○億元),對比順差七九三億美元,也僅有三點五%的貢獻。

據傳,我方端出上看四千億美元的對美投資,盼爭取與日本齊平的十五%稅率。日韓已被迫讓步,臺灣能撐住川普的大刀嗎?日本取得十五%關稅,同時承諾對美投入五五○○億美元投資。南韓取得十五%關稅,同意將投資三五○○億美元於美國主導的產業與基礎設施計劃,並額外採購一千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與能源產品。

川普對北京的態度軟化,主要着眼於今秋可能舉行的美中元首峰會,美國正刻意壓低對臺接觸的政治敏感度,爲下半年川習會預作鋪陳。國安專家憂心,美方爲了確保川習會,在科技議題的讓步上,臺灣恐需付出代價。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索博利克說:「川普似乎更在乎讓美國企業能進入中國市場,而不是顧慮與北京有關的國安問題。」

臺灣近來內憂未解,大罷免大失敗;風災水災嚴重,民怨高漲。外部最大考驗則是美國關稅的不確定性;美中棋手入座,棋局已經開始,臺灣棋子即將落子。外媒揭露,賴清德原定八月初過境美國,行程遭川普政府施壓取消;國防部長顧立雄原定今年六月規畫訪問華府,亦遭美方臨時喊停。

關稅結局若慘輸,民衆要問,賴政府有何因應措施?期待川普政府無條件支持臺灣,是天真幻想,必須務實面對美國將臺灣視爲戰略籌碼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