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行業的十字路口:再熬十年還是現在退出?丨“反內卷”進行時

財聯社7月26日訊(記者 張良德 實習記者 代嘉然)經歷市場寒冬後,玻璃行業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浮法玻璃受房地產市場拖累,部分企業產線已連續虧損一年,而光伏玻璃雖前景廣闊,卻深陷產能過剩的泥沼。有沙河地區玻璃企業高管表示,如果依靠行業自身市場調節,玻璃行業可能將會虧損5-10年才能走出低谷。

如今,隨着光伏玻璃企業決議減產30%,以及“反內卷”政策預期的發酵,玻璃行業市場信心得到提振,7月玻璃價格出現明顯反彈。

不過,此輪行業反內卷的難度與2015年去產能相比大幅提升,多位業內人士及行業分析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行業內目前沒有明確的去產能標準和要求,而且行業經過2015年後的市場整合已經沒有小型窯爐,市場預期調控方向尚不明確,仍待具體政策出臺。

建築材料工業技術情報研究所玻璃信息研究部主任魏娜娜認爲,玻璃行業企業未來發展可考慮下面幾個方向:其一,推進技術升級,大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出高附加值產品;其二,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企業可在海外投資建廠;其三,加速兼併重組,加快行業整合進程,將產業規模調整至供需平衡狀態;其四,產品發展以場景需求爲導向,明確產品種類、性能以及生產規劃。

浮法玻璃:成本倒掛與產能困境並存

玻璃價格今年上半年持續回落,6月跌至1100元/噸附近,湖北部分地區價格甚至跌破1000元/噸。

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是浮法玻璃需求疲軟的主要原因。

有沙河地區玻璃貿易商李明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雖然汽車玻璃需求增長,不過去年建築玻璃總量約7億重量箱;汽車玻璃大概0.8億重量箱,不到建築玻璃的1/7,汽車玻璃、特種玻璃帶來的需求增量難以彌補房地產市場下滑造成的缺口,使得玻璃價格持續下滑。

李明表示,生產企業的下游行業內卷也在加劇,貿易利潤從早期的 “非標品套保盈利300元/噸、標品150-200元/噸” 降至目前的10-20元/噸;下游深加工企業受房地產低迷影響,訂單少、回款難,生存壓力大。

與玻璃價格一路下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生產成本卻居高不下。以煤制氣爲原料的企業因煤價下滑尚有微薄利潤,但天然氣作爲行業主要燃料,相關企業虧損嚴重。沙河某大型玻璃生產企業高管劉華對財聯社記者表示,6月份,天然氣燃料的生產線最高虧損超200元/噸。

行業出現虧損的原因主要是產量和需求的不匹配,在地產端需求下行的情況下,供給端變化較慢。

沙河某交割庫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2024年一季度,浮法玻璃行業全國共259條生產線在產,日熔量約17.9萬噸,下半年虧損加劇,產能利用率開始下降。但今年日熔量始終保持在15.6萬噸至16.0萬噸之間,多數企業雖然虧損但仍堅持生產,供需結構未能實現平衡,上半年持續累庫。

對此,劉華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一方面,玻璃行業冷修成本極爲高昂,單條窯爐冷修成本需數千萬甚至上億元;冷修停產企業將面臨巨大成本損失,企業普遍選擇在產熱修,而降低窯爐產量則會相應擡高平均生產成本,使公司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另一方面,企業通過期貨、期權套保彌補生產虧損,期待下半年行情出現轉機,擔心停產會錯失機會,同時對停產後復產的不確定性心存顧慮,不願輕易退出市場。

儘管行業整體虧損嚴重,但企業暫未大規模停線。李明表示,預計在持續虧損導致現金流緊張甚至現金流斷裂時,纔可能被迫停產。地方和協會也在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調控,隆衆資訊浮法玻璃行業分析師苗雲萍告訴財聯社記者,以沙河地區爲例,當地要求企業實現燃料系統升級,大部分產線燃料需從煤炭升級爲天然氣,一部分將煤制氣接入統一氣站,相較於升級前每噸成本約增加40-200元,當地計劃10月前完成接入。

廣東省玻璃行業協會今年5月發佈了《工程玻璃行業自律倡議書》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劉華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回顧2015年供給側改革,環保曾作爲去產能主要手段,沙河浮法玻璃生產線從44條銳減至19條。但當前企業環保合規性已大幅提高,以環保手段去產能效果顯著弱化,更多是通過提升企業運行成本,間接影響企業抗風險能力,難以實現大規模產能出清,由於過去幾年盈利情況良好,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強,此輪玻璃週期如果單靠市場化調控,他預計行業底部將持續5-10年。

光伏玻璃:龍頭企業決議減產開啓新局

技術含量較高的光伏玻璃虧損情況也十分嚴重。

魏娜娜告訴財聯社記者,2024年光伏玻璃全球需求2138萬噸,國內產能2343萬噸,已超全球需求,行業開工率不足70%,日產能9.2萬噸,庫存天數超30天。

隆衆資訊數據顯示,2.0mm鍍膜光伏玻璃價格自2020年行業景氣高峰的40元/㎡,一路下跌,至今年7月初已低至10元/㎡左右,創下歷史最低紀錄,一線大廠虧損1元/㎡左右,普通廠商每平方米虧損3元左右。

隆衆資訊光伏玻璃分析師高玲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今年價格下跌與供需差快速拉大有關,參考光伏協會裝機數據,反推組件的產量數據,6月需求比5月縮量14%到15%,對應光伏玻璃需求降幅超過1萬噸/天。

當前國內光伏玻璃實際產能約9萬噸/天,而根據7月組件產量42.6GW測算,7月實際需求僅需8萬噸/天。

有消息顯示,爲扭轉虧損局勢,6月29日,國內十大光伏玻璃廠達成共識,決定自7月起集體減產30%。企業主要通過冷修停產窯爐、堵窯口限產以及暫停或延期新項目投產等方式,實現產能收縮。

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隨後,工信部迅速召開光伏行業製造業企業座談會,堅決落實相關決策部署。

在相關政策及減產共識約束下,預計7月國內光伏玻璃產量將下滑至45GW左右,若能順利實施,有望改善供需嚴重失衡狀況。

目前光伏玻璃價格從今年4月後的持續下滑態勢基本得到控制,財聯社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從福萊特(601865.SH)瞭解到,目前已有產線開始冷修,光伏玻璃市場價格現在基本穩定。

(注:李明、劉華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