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的AI時刻 正站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

▲好萊塢的大型製片公司則對AI的應用前景樂觀其成,認爲能以較低成本完成更高品質的作品。(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張瑞雄/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人工智慧(AI)應用已開始深入影響全球影視產業,掀起一波波強烈的衝擊與爭議。從過去僅能粗糙合成影像、人物動作生硬,到如今能以逼真的效果再現明星面貌和聲音,AI的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語。好萊塢這個以創意與原創性爲根本的產業,也開始被AI深刻地改變甚至顛覆。

AI技術進步 帶來倫理與版權爭議

配音產業便面臨AI替代人工配音的威脅,配音演員過去長期簽署包含聲音使用權的合約,如今這些合約正被用來訓練AI模型,製作出人工合成的聲音,以更低成本取代真人演員的配音工作。

法國、德國、印度等地的配音演員已經聯合起來,發起抗議活動並推動立法保護他們的聲音和工作權。他們指出,配音不僅僅是語言翻譯,更是帶有文化、情感、以及當地幽默感的重要創作過程,而這些細膩的人性元素,是AI尚難以完美取代的。

但AI不僅限於聲音配音,其在影像生成領域的進步也同樣驚人。近幾年來,包括Runway和Google的Veo 3等公司陸續推出更先進的AI影像生成工具,技術日益成熟,甚至已經達到商業電影製作的水準。

Runway與Lionsgate和AMC Networks等影視巨頭簽署合作,透過AI生成高品質的視覺特效和預視化場景,大幅降低製作成本與時間,甚至開始製作完全AI生成的長篇電影。

但這種技術進步帶來的倫理與版權爭議同樣不容忽視,許多電影人和演員擔心AI會導致大量失業與創意枯竭,而好萊塢的大型製片公司則對AI的應用前景樂觀其成,認爲能以較低成本完成更高品質的作品。這種立場差異,使得產業內部對AI的應用出現巨大分歧。

▼AI技術進步帶來的倫理與版權爭議同樣不容忽視,許多電影人和演員擔心AI會導致大量失業與創意枯竭。(圖/達志示意圖)

AI節省成本、提升效率 卻進一步激化矛盾與衝突

有趣的是,也有AI公司試圖探索更爲倫理與永續的模式。Moonvalley公司開發了名爲Marey的AI工具,強調所有用於訓練AI的資料均取得合法授權,並承諾該工具設計的初衷是協助電影創作者完成他們的創作願景,而非取代他們的工作。

此一模式試圖化解長久以來AI產業在版權與倫理上的爭議,但許多電影人對這種說法仍抱持懷疑態度,擔心這只是大公司最終全面採用AI削減人工成本的緩兵之計。

另一方面,AI技術的普及也給觀衆帶來前所未有的創作自由,例如近來熱門的影集《魷魚遊戲》第三季結局因不受歡迎,觀衆便利用AI工具自行創造多種不同的結局版本,展現了觀衆直接參與內容創作的可能性。儘管這類內容多爲業餘娛樂性質,但無疑顯示出AI已經賦予一般大衆極大的創作自主權。

好萊塢正站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AI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創作者節省成本、提升效率,甚至激發出更多創作靈感;但同時也可能威脅許多專業人士的生計,進一步激化產業內部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AI的應用,應該朝向輔助人類創作而非取代人類,並且建立更完善的倫理規範與版權保護機制,確保技術的進步能夠真正造福人類文化與社會發展。

如何在保護創作者權益、維護產業健康發展與接受技術進步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好萊塢乃至全球文化產業未來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好萊塢正站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AI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創作者節省成本、提升效率,但進一步激化產業內部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與衝突。(示意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