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賴清德團結首講 王英津:篡改歷史拼不出臺獨地圖
賴清德總統日前在「團結國家十講」首講中,從國家組成四要素:人民、土地、政府、主權,來闡述臺灣是獨立自主國家。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指出,賴清德錯誤援引「國家四要素說」,人爲割裂兩岸在人民、領土、政府和主權方面的內在聯繫,企圖篡改歷史、歪曲法理爲臺獨分裂尋找「理論依據」,理論、實踐皆不通。
賴清德總統日前啓動「團結國家十講」,首場在新北新莊的扶輪社例會開講。賴清德說,國家組成四要素,是人民、土地、政府、主權,沒有包括名字、也未包括有無參加聯合國、沒有規定要有多少邦交國。
新華社28日刊出王英津署名文章「『國家四要素』拼不出賴清德的『臺獨地圖』」一文。王英津文中從四要素剖析逐一反駁賴清德的言論。
從人民要素看,王英津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臺灣所謂「憲制性文件」都以人民主權或主權在民爲理論基礎,承認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且「人民」含義均涵蓋對方的人口。「主權在民」中的「民」是一個國家的全體人民,而不是部分人民;「是兩岸全體中國人民而非臺灣地區的2,300萬人民。」
從領土要素看,王英津分析,賴清德稱,臺灣擁有臺澎金馬這片土地。但「臺灣當局只是目前暫時控制着臺澎金馬地區並實施管轄和治理,而並不擁有該地區的領土主權。臺灣於1945年迴歸中國版圖,作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其領土主權應由海峽兩岸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擁有。」
從政府要素看,王英津指出,作爲中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單位,賴清德所謂的「政府」只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政權,在國際事務中並不具有國際法主體地位。例如,在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中,臺灣只能在一箇中國原則的基礎上以適當的身分和名義有限度地參與相關活動,其參與方式和程度都受到中國中央政府的嚴格約束。
從主權來看,從歷史角度看,儘管臺灣在歷史上曾遭遇外敵侵佔,但自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就已迴歸中國版圖。至此,臺灣的主權歸屬問題已經解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承了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上的合法地位,自然也繼承了對臺灣的主權。
王英津說,臺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對臺灣地方事務實行所謂「統治」,這是兩岸尚未完全統一時期的特殊狀況,並非常態化存在,在國家統一過程中一定會妥善解決。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指出,賴清德的國家四要素無法拼出臺獨地圖。(圖/取自《臺灣研究》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