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論壇2025丨全球南方推動構建經濟新秩序,中國方案開啓現代化新範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賴鎮桃 博鰲、廣州報道

爲發展而起,因發展而興。近年來,作爲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集合體的“全球南方”聲勢日益壯大,在全球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凸顯。

3月25日至2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自去年論壇增設了“全球南方的興起”議題以來,博鰲論壇的“含南量”不斷提升。26日,在“全球南方:共同邁向現代化”和“實現普惠包容的全球化:路徑與行動”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就圍繞全球南方國家如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化路徑,如何在貿易、金融、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加強合作等議題展開討論。

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基金主任王曉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幾年,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的過程中越來越活躍,發出的聲音越來越響亮。發展中國家正通過不同的多邊平臺,推動更好的合作倡議,“未來‘全球南方’將朝着更加全面的發展行進,即考慮到不同國家的訴求,實現包容平等的全球治理。”

作爲全球南方的一員,中國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以開放的胸襟,以實際行動爲全球南方國家帶來增長動能,其發展模式也給全球南方帶來啓示。

中國發展路徑啓示全球南方

近年來,“全球南方”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不斷提升,這與經濟實力密切相關。

一組數字最具說服力:過去20年,“全球南方”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0%;過去40年,“全球南方”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已經從24%提升到40%以上。聯合國貿發會議副秘書長佩德羅·曼努埃爾·馬雷諾曾表示,當前,南南貿易總額已超過南北貿易,在世界貿易投資和發展中的作用及影響力不斷提高。

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所長巴巴耶夫對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壯大印象深刻。“這些國家不是單一的整體,它們有各種區域組別,如上海合作組織、東盟、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等。”他表示,雖然全球南方國家身處不同的區域合作機制當中,但各國的全球化價值觀是一致的,本着這些原則,它們將成爲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而這種影響力已在世界舞臺上有所展現。

“全球南方”正深刻地改寫着世界經濟版圖,成爲國際秩序變革的關鍵力量。通過各種合作機制,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上的話語權不斷增強。然而,在全球合作和世界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國家也面臨着諸多發展挑戰。

對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黃益平表示,“全球南方”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如何提升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很多國家難以避免地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亟需探索有效的經濟發展路徑。當前,全球的經濟秩序正在發生變化,全球南方國家可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

除了外部因素,不少專家提到“全球南方”內部訴求不同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表示,“全球南方”可被理解爲一種聲音,但事實上全球南方成員有不同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很難針對發展問題迅速採取切實的行動。

當前,“全球南方”正在探索現代化路徑,這也是它們在發展路上繞不開的課題。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表示,全球南方國家首先要學習中國或者東亞一些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不一定非要遵循西方現代化的做法,兩條途徑都要借鑑。

鄭永年則強調了“開源式現代化”的理念。“日本、新加坡和中國都是實施此模式成功的國家,我覺得這些經濟體走的現代化道路都是開源式的現代化,以中國爲例,中國向美國學習,也向新加坡學習,在發展模式上博採衆長。”他表示,對全球南方國家來說並沒有單一的現代化道路,每個國家都要找到最適合自己文化及國情的現代化道路。

柬埔寨亞洲願景研究院院長成金瓏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全球南方國家正在快速成長。如果把人口、地理和經濟等因素綜合起來看,“全球南方”已經成爲塑造全球經濟活力最強大的力量之一,未來它們應該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如何讓合作項目發揮實際作用,從而造福人民。

技術合作是推動普惠包容全球化的關鍵

“我們做個比喻,過去30年的全球化就像一個高速路,大家都在朝着同一個方向走,而政府把許多障礙都取消掉了,奠定基礎讓大家能夠走得更快。但未來全球化可能是一個拐彎比較多的高速路。”泰國前副總理兼外長敦在發言中表達了對全球化前路的一定擔憂。

一方面,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這些全球化的逆流,衝擊着自由貿易秩序和全球供應鏈,全球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加劇。另一方面,新一波新技術浪潮席捲全球,半導體、人工智能、高端製造等關鍵領域的科技壁壘不斷提高,馬太效應或許不減反增。

芬蘭前總理埃斯科·阿霍(Esko Aho)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大多數人的想法是,我們會讓現有的(多邊)系統繼續工作,我們必須保證貿易體系、全球安全體系、全球治理體系能夠正常工作。包容性的全球化也必須建立在此基礎上,我們希望全球的發展情況會有所好轉。”

當前,全球化進程正處於關鍵節點。面對諸多不確定性,全球經濟亟需尋找新的增長動力,而如何在挑戰交織下推進更加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已成爲國際社會的核心議題。

首先,大變局衝擊既有規則和秩序,但也蘊藏着構建更平等、普惠全球化體系的新機遇。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指出,過去的經濟全球化,主要由西方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主導,它們通過全球化的投資和貿易,把全世界連接在一起。未來,仍希望西方國家繼續向中國和第三世界投資,從而縮小貧困差距。但同時,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企業“走出去”成爲新一代的跨國公司,有望成爲新一波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和角色。當前“中企出海”,也是在構建不一樣的全球化格局。

其次,亞洲尤其是中國正成爲推動普惠包容全球化的穩定力量。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認爲,面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衝擊,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穩步推進,區域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跨境電商“跑”出新速度,亞洲各國正攜手推動重構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泰國前副總理兼外長敦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在推進全球化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在泰中建交的過去50年裡,中國非常願意向世界伸出援手,與世界各國合作,致力於付諸行動惠及國際社會。

尤其是,中國在AI、新能源等科技領域的突破不斷給世界帶來驚喜。中國與南方國家的技術合作,幫助後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產業鏈本土化,也將成爲新興經濟體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的推動力。

敦向記者表示,中國現在引領着衆多技術的發展,如數字經濟,若世界各國都能支持,將給它們的經濟帶來顯著益處,這也是實現全球化的一種方式。

“在推動普惠包容的全球化的過程中,技術創新是非常重要的。在技術的支撐下,各國互相支持,這就是各個國家、各個經濟體和社會之間數字互聯的體現,我認爲這是各國未來實現更深層次、更緊密聯繫的全球化的道路。”金瓏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開放合作平臺輻射效應日益顯現

可以預見,未來十年,全球南方國家不僅將繼續擴大經濟的影響力,還將在全球治理體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何塑造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經濟秩序,將成爲決定全球南方國家能否真正崛起的關鍵。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柯成興指出,二戰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爲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但它卻沒能爲全球提供相匹配的公共服務,學界把這稱之爲“金德爾伯格陷阱”。今天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但在全球事務上卻選擇了收縮,不再發揮引領作用,所以全球南方國家需要找到新的合作平臺,主動創造合作機制,而非依賴傳統的全球經濟體系。

目前,金磚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77國集團和中國”等南南合作機制,在全球南方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巴巴耶夫也表示,對於“全球南方”的發展而言,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俄羅斯提出的大歐亞夥伴關係都是很好的倡議,極大提升了“全球南方”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全球南方”在推動合作方面已積累了不少經驗。王曉軍告訴記者,發展中國家正通過不同的多邊平臺,推動更好的合作倡議。例如,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上提出各項發展中國家的訴求,才建立了氣候變化損失和損害基金,這是一個很好的範例。放眼未來,南南合作需要制度化,除了七十七國集團外,還應推動更多區域合作機制,以形成“漣漪效應”,促進更大範圍的經濟合作。

黃益平認爲,一方面,全球經濟秩序已成型,有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南方國家可以繼續合作讓原有秩序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很多區域性自貿安排已建立起來,可把這些區域性自貿協議打通,推動自貿區、自貿協議更大規模地開放,形成更大的開放平臺。

儘管美國“離羣”,但中國的“開源式現代化”有望爲欠發達國家注入新的動能。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一再強調,雖然在美國之後並沒有另外一個超級大國能夠完全取代美國,但有中國、印度這樣的大國在不斷崛起,這些大國應承擔更多的責任,幫助欠發達、規模較小的國家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