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亞峰會推動構建地區新秩序

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成功舉辦,標誌着中國周邊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也標誌着構建公正合理與和諧普惠的地區新秩序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中亞峰會推動的中亞地區新秩序具有世界性意義,將爲推動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以及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提供重要借鑑。

中國與中亞五國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在新時代,雙方合作全面展開、不斷深化,結成了全面戰略伙伴集羣和命運共同體矩陣。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又就國際形勢和地區發展的重要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爲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提出新理念、新要求、新任務。

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是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的典範。中國與中亞五國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深化互信、同聲相應,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新發展觀、新安全觀、新文明觀成爲雙方關係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的根本遵循,全面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成爲雙方合作的重要方式,以中國式現代化爲借鑑開拓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成爲雙方共創美好未來的戰略共識。

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是引領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核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3年首屆中國—中亞峰會上指出,建設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要做到堅持守望相助、共同發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得到了中亞五國的高度贊同。在中國和中亞五國元首的引領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吉爾吉斯斯坦“2026年前國家發展綱要”、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國家發展戰略”、土庫曼斯坦“復興絲綢之路”戰略、“新烏茲別克斯坦”2022—2026年發展戰略等對接合作正在走深走實。中國—中亞機制秘書處成立,成爲元首會晤機制的常設機構。日益豐富的磋商與合作機制成爲落實中國—中亞峰會共識和推進全方位合作的重要槓桿。

在中國—中亞機制內,雙方建立了13個部級合作平臺。中國—中亞外長會晤機制、經貿部長會議機制、海關署長會晤機制等不斷加強。中國—中亞實業家委員會、中國—中亞產業與投資合作論壇、中國—中亞智庫論壇等機構和機制化會議成爲落實六國元首共識、促進經濟合作和民心相通的橋樑和紐帶。

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的成功舉辦,標誌着中國周邊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亞作爲共建“一帶一路”的中心區、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和西部安全屏障,是中國最爲重要的周邊地區之一和周邊外交優先方向。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爲中國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打下了堅實基礎。特別是“中國—中亞精神”的提出,很好地詮釋了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精神理念,成爲中國周邊外交的創舉。中國與中亞五國簽署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爲中國與其他周邊地區國家羣體共籤此類法律文件積累了實踐經驗。

此外,峰會的成功舉辦標誌着構建公正合理與和諧普惠的地區新秩序取得重大進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和地區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中亞峰會所達成的共識和取得的成果,將引領中國同中亞國家深化各領域合作,爲構建穩定、繁榮、和諧、聯通的中亞新秩序展現凝聚力、激發創造力、凝聚行動力。新秩序的“新”體現爲遵循符合時代精神的新理念,建立公正合理的合作新模式和新機制,創造均衡、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這是共商性而不是獨斷性秩序,是共建性而不是壟斷性秩序,是共享性而不是獨享性秩序。

政治方面,高度互信,平等相待。恪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做實做強上海合作組織,尊重各國獨立、平等、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民族尊嚴、道路和制度選擇,互不干涉內政,在覈心利益問題上互予理解和支持。

經濟方面,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加強戰略規劃與政策對接,互爲優先夥伴,互予發展機遇,使經貿合作提質升級。鞏固以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爲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建立中國—中亞能源發展夥伴關係。支持開放、包容、可持續、穩定、多元化和可靠的全球供應鏈,擴大中國—中亞產業合作空間。通過設施聯通和運輸走廊建設,強化中國作爲中亞五國出海口以及中亞五國作爲中國通往歐洲和西亞等地區交通樞紐的作用。

社會方面,互助友愛,相知相親。深化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合作,共同完善減貧、提高就業、增加收入和創造勞動崗位等方面政策,持續打造“小而美”惠民生項目。

中國—中亞峰會推動的中亞地區新秩序具有世界性意義,將爲推動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以及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提供重要借鑑。

(作者王曉泉 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秘書長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