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論壇2025丨專訪柬埔寨亞洲願景研究院院長成金瓏:聚焦科技創新的“數字互聯”,是未來推進全球化的方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實習生溫檸寧 博鰲、廣州報道
作爲全球南方的一員,中國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以開放的胸襟,以實際行動爲全球南方國家帶來增長動能,其發展模式也給全球南方帶來啓示。
3月25日至2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在“全球南方:共同邁向現代化”和“實現普惠包容的全球化:路徑與行動”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全球南方國家如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化路徑,如何在貿易、金融、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加強合作等議題展開討論。
“當前全球化進程有所停滯,現在我們都在思考如何實現普惠包容的全球化並讓所有人受益,而且我們還必須建立起一個健康的全球化。”柬埔寨亞洲願景研究院院長成金瓏在會上提出幾點建議,一是讓各國國家以及各國的民衆都參與其中;二是,我們要儘可能減少過度利用自然資源並打造一個全面的貿易治理體系;三是,削減無益的競爭,創造一個健康有益的競爭環境,培養和支持小經濟體的發展,讓他們更好地進行生產並實現共贏。
成金瓏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要實現普惠包容的全球化的前提,是要制定一套可以公平惠及各國及其人民的全球規則、規範和政策,這樣才能形成“包容性”的全球化倡議。
他表示,科技、技術與創新都是推動全球化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減少競爭,聚焦合作,讓彼此成長、發展並實現繁榮,這樣各國就可以成爲一個更統一的整體,以此來支持彼此的共同發展,比如技術科學創新可以協同推動數字經濟,在不同國家、不同經濟體和不同社團之間實現數字互聯,“我認爲這就是我們未來要前進的道路,以促進更緊密、更深入的合作以及一個更加互聯的全球化世界。”
實現全球化倡議的前提是惠及人民
《21世紀》:您如何看待中國提出的“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對各個國家的意義?
成金瓏:實際上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對於全球200多個國家來說,要落實這一目標仍有難度,實施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如何把欠發達經濟體、中等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情況進行協調。短期來說,想要達成這一目標的難度是很大的,因爲各國在法律、經濟和政治制度以及人口結構上的差異極大。
可即便如此,如果各國能夠放開心態,共同協商並從中尋找方法,即使耗時較長,在中長期內,我相信我們還是能實現這一倡議。但前提是要制定一套可以公平惠及各國及其人民的全球規則、規範和政策,這樣才能形成“包容性”的全球化倡議。
普惠包容的全球化以各國共識爲基礎
《21世紀》:您認爲有哪些適合的路徑推動普惠包容全球化?
成金瓏:我認爲普惠包容的全球化是建立在各國共識之上的一套規則體系,也許以世界貿易組織的工作爲基礎,我們可以嘗試尋找新的機制、新的方法來解決緊張局勢,激發協同作用。關鍵在於如何能讓各國看到合作紅利,而不是讓彼此陷入競爭。目前來說,我們看到的部分競爭已經破壞了捲入貿易戰的個別國家的增長前景。
數字互聯是推動全球化之路
《21世紀》:在你看來,數字經濟是推動全球化的重要途徑嗎?
成金瓏:科技、技術與創新都是推動全球化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減少競爭,聚焦合作,讓彼此成長、發展並實現繁榮,這樣各國就可以成爲一個更統一的整體,以此來支持彼此的共同發展。無論是小國、中等國家還是大國,都應該互相幫助。科學技術創新可以協同推動數字經濟,在不同國家、不同經濟體和不同社團之間實現數字互聯,我認爲這就是我們未來要前進的道路,以促進更緊密、更深入的合作以及一個更加互聯的全球化世界。
“全球南方”應把更多精力放在惠民工程
《21世紀》:“全球南方”經濟體已佔全球經濟40%以上,您如何看待全球南方國家的影響力?
成金瓏:毫無疑問,“全球南方”正快速成長,並且成爲全球性的重要力量。如果我們結合其人口、地域和經濟總和來看,它就是最強大的力量之一,能塑造全球經濟活力與趨勢。同時,我認爲它們應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項目合作上,以更多惠及民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