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沾化:從不毛之地到“藍色糧倉”的華麗蝶變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9日訊 在濱州的北部沿海,幾十萬畝鹽鹼地養殖出來的鹽田蝦正喜獲豐收。你可能想不到,曾幾何時,這裡因爲土地鹽鹼度高,土地利用效益很低。近年來,濱州市沾化區充分發揮鹽鹼灘塗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產養殖,這片不毛之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變身爲“藍色糧倉”。

這片如今躍動着豐收喜悅的鹽田蝦養殖基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卻是另一番景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受海水倒灌和灌溉方式影響,沾化區濱海鎮的土地鹽鹼化程度持續加劇,農作物產量低,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飯。沾化區濱海鎮河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羅相富告訴記者:“八九十年代,我們這裡土地都是鹽鹼地,白茫茫一片,種莊稼收入很少,逐漸的人們都外出打工”。

經濟要發展,必須把鹽鹼地的資源限制變爲資源優勢。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批水產企業和養殖戶開始探索對蝦養殖。面對鹽度達普通海水2倍的鹽鹼灘塗,當地從一次次失敗中汲取經驗,探索出“鹽田蝦生態養殖”模式,成功培育出“科海一號”“廣泰一號”及耐鹽度更高的“渤海一號”對蝦新品種。即便有了渤海一號這樣的抗逆良種,濱海鹽田蝦產業仍面臨卡脖子難題,當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鹽鹼灘塗,養殖戶們又陷入“良種難養”的困境。由於缺乏高鹽度環境下的養殖經驗,初期蝦苗成活率不足20%。沾化區濱海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韓銀波說:“我們採用‘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戶’組合拳的方式,爲養殖戶提供優質對蝦種苗和養殖技術,目前共有鹽田蝦龍頭養殖企業3家,帶動養殖戶600餘戶,實現了從蝦苗培育到養殖的全鏈條發展。”

當產量與品質形成“雙輪驅動”,沾化濱海的鹽田蝦成爲了市場上的暢銷品。如今,沾化區濱海鎮的鹽田蝦年產量突破1.9萬噸,綜合產值超5億元,不僅如此,沾化區還結合風光資源和灘塗資源優勢,在養殖塘上方架設光伏板,形成“上光下漁”的綜合利用模式,鹽鹼地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濱州市沾化區濱海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韓銀波介紹:“我們將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努力做好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圍繞鹽田蝦精深加工開展雙招雙引,着力開發多樣化蝦產品,將鹽鹼地的劣勢轉化爲產業優勢,構建起集育種、養殖、加工、新能源於一體的循環經濟體系,打造高價值的海洋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