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榜無糖、低脂更傷!改用人工添加物害腸又害腦

長期食用超加工食品,不僅影響腸道健康,還透過腸腦軸傷害大腦功能。(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過去大家以爲少油少糖就是健康,其實很多標榜無糖、低脂的超加工食品,對腸道微生物羣傷害更大,裡面的人工甜味劑等添加物,會形成多重菌相破壞力,透過腸腦軸傷害大腦功能,並導致身體發炎,提高糖尿病、肥胖,甚至是神經退化性疾病風險。

李思賢在臉書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發文指出,腸道菌羣不是隻有幫助消化這麼簡單,它牽動着我們的免疫系統、代謝能力、情緒穩定甚至大腦功能,一些標榜無糖、低脂的超加工食品,裡面若含有人工甜味劑、反式脂肪、乳化劑、防腐劑、色素等添加物,其實都在慢慢摧毀腸道健康。

李思賢指出,最讓他擔憂的食品添加物是人工甜味劑,像是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在研究中發現只需極少量就能殺死超過一半的好菌,同時促進壞菌像大腸桿菌、念珠菌這類容易引發發炎的菌種增生。

李思賢指出,人工甜味劑還會透過干擾腸道菌相,讓血糖調節變得更差,也就是說,即使沒吃到糖,身體仍然會因爲菌羣失衡,而進入一種容易肥胖、易胰島素阻抗的狀態,這個過程可能只需要2周,並可能導致腸漏的發生。

李思賢指出,至於反式脂肪,不只破壞腸道屏障,還會引起全身性發炎;乳化劑會破壞腸道黏液層,讓壞菌更容易入侵,造成慢性低度發炎。大多數零食、飲料中,都含有多種超加工食品添加物,這些物質會組合起來形成一種「多重菌相破壞力」,同時壓制好菌、餵養壞菌、提高腸道發炎的可能性。

李思賢指出,這些變化並非只是局部性的腸道問題,而是會透過腸腦軸進一步影響到情緒與專注力,當腸道菌相長期被破壞,就可能演變成慢性發炎、肥胖、糖尿病、免疫失調,甚至傷害大腦功能,引發神經退化性疾病。

李思賢建議,要追求健康,就儘可能迴歸原型食物,避免複雜加工的組合型食品。如果已經出現腸胃不適、過敏、睡眠差等狀況,除了補充益生菌、益生元,也應該從飲食中移除那些隱性破壞因子,讓身體的菌相重新獲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