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不只小毛病!恐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信號 一招預防

研究顯示長期便秘可能與腦部健康相關,甚至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警訊。示意圖/ingimage

「醫師,我只是排便比較慢,是不是年紀到了?」但便秘往往不是單純的老化現象。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於臉書表示,研究顯示長期便秘可能與腦部健康相關,甚至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警訊。提醒民衆平時多增加纖維攝取,讓腸道恢復活力。

便秘不僅是腸子「動作慢」,背後與腸道菌羣息息相關。張家銘說,當攝取膳食纖維,腸道菌會分解併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包括醋酸、丁酸與丙酸。這些小分子能促進腸道蠕動、保護腸黏膜、降低發炎,是維持順暢排便的重要因子。若腸道菌失衡,產酸能力下降,腸子就容易變得遲緩。

2025年發表於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的一項分析,收錄9篇研究、超過800名受試者,張家銘表示,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糞便中短鏈脂肪酸明顯偏低,但血液裡的丁酸、異丁酸和丙酸卻較高。這代表腸道屏障可能受損,使分子滲入血液,進一步影響腦部。也就是說腸道失衡可能是神經退化的前奏。

張家銘說,臨牀觀察更發現,不少帕金森氏症患者在出現手抖、步態緩慢前,就已經有長達數年的便秘困擾,有些甚至在確診前10年就開始腸胃不順。這提醒便秘其實是身體寄來的「警告信」,顯示腸道與大腦之間的平衡已出現裂縫。

張家銘表示,日常生活就能爲腸道健康加分,第一步是增加纖維攝取,每天至少5份蔬果,加上全谷、豆類、堅果,都是好選擇。燕麥、洋蔥、蒜頭、香蕉、菇類等富含可發酵纖維的食材,特別能促進丁酸和丙酸生成,幫助腸道菌「動起來」。此外,無糖優格、味噌、泡菜等發酵食物也能提升腸道菌多樣性,間接促進短鏈脂肪酸產生。

張家銘說,若想觀察成效,可以嘗試「飲食排便日記」,連續2週記錄纖維攝取量、排便次數、形狀與氣味,再同時紀錄精神狀態與睡眠品質。許多人發現,當纖維吃夠後,不僅便秘改善,情緒與睡眠也同步提升,這正是腸道菌恢復活力的證據。

張家銘提醒,便秘不是單純的「小麻煩」,更可能是大腦健康的前哨站。從今天開始,每一次纖維攝取、每一份對排便的關注,都是守護未來的投資。照顧腸道,就是默默守護腦部健康。

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於臉書表示,研究顯示長期便秘可能與腦部健康相關,甚至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警訊。圖/翻攝自基因醫師張家銘臉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