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帕金森病:不只是“手抖”的隱形殺手,科學防控是關鍵
提起帕金森病,“手抖”是多數人的第一印象。然而,這個威脅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其症狀複雜多樣,遠超“手抖”範疇,及早識別、科學防控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
本文帶您瞭解如何識別與防治帕金森病。
一、症狀識別
很多人以爲帕金森病就是“手抖”。但其實,帕金森病的症狀複雜多樣,可分爲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且個體差異大,容易漏診誤診。
(1)運動症狀:影響日常行動的“顯性信號”
震顫: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多從一側手開始,像“搓丸子” 一樣不自主抖動,靜止時明顯,活動時減輕,睡眠時消失。隨着病情進展,逐漸擴展到同側下肢和對側手腳,晚期可蔓延到下巴、舌頭甚至頭部。
肌肉僵硬:肢體活動時感覺“發緊”“發僵”,像被綁了沙袋。比如穿衣服時擡胳膊困難,轉身時整個身體要一起轉動,不像正常人能靈活扭轉。面部表情減少,像戴了“面具臉”,眨眼次數也會減少。
動作遲緩:日常動作變得緩慢笨拙,洗臉、刷牙變慢,扣鈕釦、繫鞋帶要花很長時間;走路時起步困難,一旦邁開步就會越走越快,難以停下(稱爲“慌張步態”);寫字困難,越寫越小(稱爲小寫症)。
平衡障礙:病情中晚期會出現站立不穩,容易摔跤,尤其在轉身或走不平路面時更危險。
(2)非運動症狀:容易被忽視的“隱性困擾”
嗅覺減退:約80% 患者早期會出現,比如聞不出飯菜香味、香水味道,往往比手抖等症狀早出現數年。這常是帕金森病的“前哨”信號,卻最易被忽視。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常見便秘(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尿頻尿急、體位性低血壓(突然站起來時頭暈、眼前發黑)、出汗異常等。
精神心理問題:約80% 患者會出現焦慮、抑鬱,表現爲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容易緊張不安;部分患者晚期可能出現認知障礙,甚至癡呆。
睡眠障礙:包括入睡困難、多夢、說夢話、夜間驚醒等,還有 “不安腿綜合徵”(睡覺時小腿痠脹、麻木,必須活動才能緩解)。
二、發病原因
經過長期深入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帕金森病的成因就像一張複雜的網。帕金森病的發病是遺傳、環境與衰老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人羣風險較高:
1.年齡的烙印:流行病學數據顯示,60歲以上人羣帕金森病患病率約爲1%,70歲以上增至3%-5%。就像機器零件會老化,大腦神經細胞也會隨年齡增長逐漸退化。
2.基因的密碼:約15%的患者有家族遺傳史。比如某些家族中,青少年就可能發病,這提示我們遺傳基因在發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3.環境的影響:長期接觸農藥、除草劑的人患病風險是普通人的2-3倍;錳礦工人、電焊工因職業暴露,風險也顯著升高。美國拳王阿里因職業生涯中頭部反覆受撞擊,晚年出現嚴重帕金森症狀,成爲創傷誘發的典型案例。
這些發現讓我們明白:帕金森病不是單一因素導致的疾病,而是遺傳與環境、衰老共同作用的結果。
1960 年,科學家發現帕金森病患者大腦基底核中多巴胺濃度顯著降低——這一“信使”的減少導致了運動功能障礙。此後,左旋多巴的出現成爲革命性突破,它能穿過血腦屏障轉化爲多巴胺,讓患者重新獲得行動能力。
但臨牀實踐中,約70%患者在用藥7年後會出現“七年之癢”:藥效衰退、劑末現象(藥效持續時間縮短)、開關現象(突然不能動或突然能動)等,這促使醫學界不斷尋求更穩定、更長效、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爲此,醫學家不斷探索更優方案:
1.複方左旋多巴減少了噁心、嘔吐等外周副作用;
2.非麥角胺類受體激動劑(如普拉克索)規避了心臟瓣膜損害風險;
3.透皮貼劑等新劑型讓用藥更便捷;
4.腦深部電刺激手術爲藥物無效患者帶來希望。
2025年2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鬱金泰教授團隊與其他中國科研團隊合作,在世界頂級科學雜誌《科學》上發表了研究成果,爲帕金森病的防治帶來曙光:發現FAM171A2基因編碼的蛋白會像“特洛伊木馬”般,將致病性α-突觸核蛋白帶入健康神經細胞,且這種錯誤摺疊蛋白會像病毒一樣傳播,導致多巴胺神經元死亡。而找到的小分子抑制劑能阻斷這一過程,未來有望實現疾病早期干預,從根本上延緩甚至阻止病情進展。
三、防治帕金森
藥物是基礎,但優化的日常管理同等重要,是患者保持獨立生活能力的“基石”。雖然帕金森病目前無法根治,但規範治療結合科學的日常管理,能有效延緩進展、改善症狀:
安全環境:居家減少雜物、防滑防摔,浴室加裝扶手;選擇易穿脫衣物(拉鍊、魔術貼)、防滑鞋;使用防滑、易握持餐具。
合理飲食:多喝水、多吃蔬果粗糧緩解便秘;適量補充蛋白質,但與左旋多巴藥物間隔1-2小時服用;避免高鹽高脂飲食,預防心腦血管併發症。
堅持康復:適度運動如散步、太極、拉伸操等,維持靈活性和平衡;針對性進行手部功能訓練(如用筷子、扣扣等)及關節活動。避免劇烈運動以防摔倒。
規範用藥:嚴格遵醫囑,長期規律服藥,不可自行增減或停藥;注意藥物副作用,及時向醫生反饋“開關現象”或“異動症”;定期(每3-6個月)到神經內科帕金森專病門診複診。
心理支持:家人需多理解、鼓勵患者,耐心等待,給予患者完成動作的時間和空間;鼓勵患者參與社交活動,減少孤獨感;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幫助。
綜上所述,雖然帕金森病目前還不能根治,但規範治療能顯著提高生活質量。在這裡提醒公衆:中老年人若出現手腳抖動、動作緩慢、步態僵硬、嗅覺減退、表情減少(面具臉)等症狀,應儘早就診於神經內科帕金森專病門診。
帕金森病的治療需要個體化方案。數據顯示,經過科學規範管理的患者,平均生存期可達15-20年,並能保持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從“手抖”的認知誤區,到對早期“隱性信號”的警惕,再到不斷涌現的治療新策略和優化的生活管理方案,人類對抗帕金森病的“武器庫”日益豐富。最新研究的突破,正爲我們照亮徹底戰勝這一疾病的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