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語師資荒 議員促放寬門檻
臺北市本土語言師資不足,市議員吳世正認爲問題在於語言認證門檻過高,北市教育局應向教育部建議若3次招考師資仍從缺,可放寬認證門檻日後再培訓補強。(本報資料照片)
《國家語言發展法》明定應將國家語言列入課程,教育部自111學年度起全面對國高中小落實本土語文課程,但遭遇師資不足問題導致「有課無師」。北市議員吳世正認爲,因本土語文教師要求檢定須達中高級,但去年客語檢定中高級通過率僅4%,北市教育局可向教育部建議,若3次招考師資仍從缺,可放寬認證門檻。教育局迴應,已發函教育部提議並持續提升師資人數。
爲落實本土語言教育,北市各級學校均有開設閩南語、客語等課程,吳世正發現校方近年實際執行遭遇師資嚴重不足問題,導致不少學校在開學後仍在招募本土語文支援教師,課程規畫難以落實。
吳世正指出,依現行學校閩南語或客語師資培育及聘用規定,閩南語和客語師資必須取得語言能力認證成績達中高級以上,門檻實在過於嚴苛,導致師資來源嚴重缺乏。
他舉例,以去年客語能力認證考試結果統計資料來看,報名中級暨中高級人數有6018人,其中通過中級者2307人、通過中高級者只有253人,中高級認證考試通過率只有4%。至於去年臺語認證考試,中級暨中高級考試人數1萬586人,通過中級有7549人、通過中高級僅1093人,中高級通過率只有10%。無論客語或臺語,通過中高級以上人數遠少於中級,導致本土語言師資嚴重缺乏。
吳世正分析,通過客語中級認證的能力指標,包括「能掌握客語拼音方案及客家生活語詞,具備通俗文學的客語認讀力」、「能瞭解並掌握日常生活熟悉情境訊息重點,並能對該類主題敘述,簡短提出意見及理由」等,他認爲具備能力指標,再搭配適當教材足以應付教學需求。
他建議,教育局應向教育部反映,學校第3招若仍招不到老師,可放寬改以通過中級認證爲門檻,以解決「有課無師」的窘境,但同時應要求老師在一定時間內,須完成相關專業培訓或進階認證,確保教學品質逐步提升。
教育局迴應,若校內合格本土語文師資不足,學校可聘任教學支援工作人員支援,每年亦辦理本土語言認證加強班等課程持續儲備師資,已於1日發函教育部建議開放各校於第3次招考後放寬聘任本土語文師資標準至中級,並持續辦理認證計劃,有效提升教學師資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