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出招破解餘量食品浪費困局

沒有賣完的麪包蛋糕、快到保質期的輕食熟食、發乾蔫巴的蔬菜水果……在餐飲、商超等場所,每天都會產生相當規模的餘量食物,進而造成巨大的浪費。除了被丟棄,這些餘量食物是否還有更好的去處呢?北京在這方面進行了持續探索——自今日起,由北京烹飪協會牽頭起草的地方標準《餐飲行業食品減損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將正式實施,其中提出,餐飲機構宜通過食物捐贈、打折促銷等方式對剩餘食品進行處置。

在《指南》實施前,北京青年報記者多方調研發現,不少餐飲、商超企業已經在積極探索反食品浪費的新路徑。例如,快餐巨頭肯德基在北京20家門店設置了食物驛站,不定期向公衆免費發放餘量食物;永輝、物美等連鎖超市,每天特定時段會對臨期食品進行打折處理;惜食魔法袋等線上平臺,將多家餐飲企業當日未售完的食品集中以盲盒形式低價出售……這些創新方式在讓餘量食物發揮餘熱的同時,也吸引了全民參與愛糧惜食,將“拒絕浪費”從口號變爲實際行動。

食物驛站暖心餘量食物免費領取

在肯德基前門餐廳,進門處擺放着一個立式冰櫃,磨砂櫃門上貼有“珍惜食物反對浪費”“不定時供應”“合理領取”等字樣。同時,在明顯位置還貼有食品安全提示,包括“非即食食品,需重新加熱、燒熟熱透方可食用”“食物只可當天食用,且只可復熱一次”等內容。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冰櫃內每份產品的包裝袋上,均標明瞭存入日期和食用指引信息。

肯德基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食物雖然過了最佳賞味期,但食品安全是有保障的。“比如我們肯德基炸雞的最佳賞味期是90分鐘,超過這個時間可能會因爲水分的流失影響口感,但是在食品安全範圍內可以食用。這樣的食品我們會放入驛站,提供給有需要的人,避免造成浪費。如果這些餘量食物當天未被拿取,我們纔會進行廢棄處理。”該工作人員說。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在北京地區,共有20家肯德基門店內設有“食物驛站”。各門店會將當日未售出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餘量食物,如原味雞、烤翅、薯餅等,進行密封包裝後放入冰箱,供有需要的市民免費領取。全國方面,截至目前,肯德基已在180個城市開出1000家食物驛站,在減少浪費的同時,用食物溫暖了鄰里,也提升了全民節糧意識。

剩食盲盒走俏不到四折買當日食品

除了肯德基食物驛站這種公益模式,一批以“剩餘食物盲盒”方式處理餘量食物的線上平臺,也在成爲消費者的新寵。這些平臺與麪包店、輕食店、咖啡館等合作,將當日未售完的臨期食品以盲盒形式低價出售。

“盲盒每天晚上7點左右開售,裡面有面包和各種糕點,也有熟食、壽司什麼的,甚至還有超市的輕食套餐,價格基本是原價三折左右,特別划算!”家住朝陽區的馬女士每天都會通過“惜食魔法袋”小程序搶盲盒,她介紹,在小程序上訂購盲盒後,需要在約定時間內到指定門店自取,“我一般會選公司或者家附近的店,到店後出示取貨碼就能取貨,特別方便。”

在馬女士的指導下,北青報記者也體驗用“惜食魔法袋”搶購了糕點品牌店“瀘溪河”的一款盲盒。當晚9點,記者按照規定取貨時間來到瀘溪河西直門凱德店,在出示取貨碼後,店員將提前包裝好的糕點盲盒遞給記者。打開這份售價15.9元的盲盒,裡面共有四種當日製作的糕點,根據店內標明的零售價,它們的原價約在42元,該盲盒相當於打了四折。

同樣來店內取盲盒的趙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她通常每週會購買兩次餘量食品盲盒,算下來每個月至少能節省約百元左右的餐飲開支。當然,趙女士也碰到過部分盲盒內食品分量過少等“不稱心”的情況。“我在選擇盲盒時,都會先看一下網友的點評,不會在差評較多的商家買東西。”趙女士希望平臺能加強監督,篩選出更多優質商家,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

商超限時打折臨期食品有“黃金期”

除了剩食盲盒,各超市的晚間打折也成爲年輕人“薅羊毛”的熱門場景。在北京,七鮮、永輝、fudi、盒馬、物美等多家連鎖超市,每晚8點後,熟食區、烘焙區、蔬果區的商品都開始以3折至7折的價格促銷。

“不是白天買不起,而是晚上更有性價比。”晚上7點半,家住管莊的高女士驅車來到位於樂堤港內的七鮮超市,“晚上8點之後,這裡很多蔬菜、三明治、沙拉、輕食還有面包,都會貼上5折的標籤,買個雞蛋三明治才4塊錢,比原價那可是便宜太多了。”高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得知超市晚間有這個優惠時段後,她隔三差五就來掃貨,“倆孩子的早餐能經常換樣兒吃不說,算下來家裡每週至少還能省下百八十塊錢的伙食費。”

與其他超市相比,盒馬是線上線下同步打折。李先生在團結湖附近一棟寫字樓裡上班,他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每天在單位吃午飯和晚飯,“早餐都是提前一天在小象超市或者盒馬APP上買的,每天晚上七八點鐘,它們的餐飲熟食、乳品烘焙等都會打折,限時折扣基本在七折左右。像盒馬那個土豆紅腸沙拉,原價二十多,打折只要十幾塊,很划算。”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除了限時打折,盒馬還開設了多家奧萊店,集中銷售其他門店的臨期生鮮食品。例如位於通州華業東方玫瑰附近的盒馬奧萊梨園南街店,銷售的臨期蔬菜每份往往只需要一兩元,涼拌菜售價多在每份四五元,牛奶、烘焙產品也多比正價便宜一半。正因如此,除了周邊居民,還有一些消費者跑七八公里專程過來購物。

·追訪·

累計拯救萬噸食物“惜食”實現三方共贏

在糧食安全日益受到關注的當下,反食品浪費刻不容緩。我國每年有大量食物在零售和消費環節被浪費,而各餐飲、商超企業不斷推出的處置餘量食品的創新舉措,在避免浪費的同時讓消費者得到實惠,形成了商家、消費者、平臺三贏的良性模式。

以“惜食魔法袋”爲例,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其通過定位匹配和庫存管理技術,將北京200餘家門店的餘量食物精準對接給消費者,三年來累計拯救1萬噸食物,減少3萬噸溫室氣體排放。

“以往我們閉店前未售出的產品會直接報廢,自從有了盲袋,這種浪費大幅減少了。”瀘溪河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通過將閉店前未售出的糕點打包成盲盒出售,瀘溪河各門店每日報廢率整體下降了40%,“我們的盲盒內容每天隨機,但保證新鮮度,畢竟食品安全要排在第一位。”

消費者馬女士說,每次在“惜食魔法袋”下單後,系統都會顯示此次交易減少了多少碳排放量,“買十幾個剩食盲盒能減排三十多公斤,少花錢還能爲環保出力,這感覺實在是挺好的。”

·提醒·

臨期食品市場大存在隱患有待規範

衆多企業在餘量食品處置方面的創新舉措,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讚譽。如今,這已演變爲消費新風口——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26年,臨期食品市場規模將達到471億元。然而,巨大的市場也意味着更多的風險。

以剩食盲盒爲例,在採訪中,多名消費者向北青報記者表示,擔心盲盒內的食品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由於部分盲盒未標註保質期、生產日期等信息,消費者難以瞭解食品的真實情況。還有部分消費者反映,購買的盲盒存在食品分量較少、口感不佳等問題。此外,由於盲盒內容隨機搭配,消費者可能會購買到不符合口味或需求的食品,反而會造成浪費。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臨期食品的規範經營和推廣,需要商家、消費者、監管部門、餐飲行業協會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唯有築牢安全底線,才能真正實現爲消費者提供實惠、爲商家創造價值、爲社會可持續發展做貢獻的多重價值。

·內存·

餐飲行業減損新規助力建設節約型社會

由北京烹飪協會牽頭起草的《餐飲行業食品減損技術指南》地方標準,將於7月1日起實施。作爲落實《北京市反食品浪費條例》中制止餐飲浪費的重要補充內容,《指南》旨在通過技術手段減少食品浪費,推動餐飲行業可持續發展,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助力建設節約型社會。

在餐前準備方面,《指南》引導餐飲服務提供者開發小分量菜品、設計針對不同人數的套餐組合、制定菜品質量標準和加工工藝標準,鼓勵一菜多做、一料多菜、粗菜細做、細菜精做。

在用餐服務方面,《指南》提出,用餐過程中,餐飲服務提供者應通過搭配推薦、點菜量提醒等方式引導消費者合理點餐、理性消費;通過“光盤”優惠、“光盤”積分等措施獎勵無食品浪費消費者,鼓勵消費者踐行節約理念。

爲合理處置餘量食品,《指南》提出,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餐飲服務提供者宜通過食物捐贈、打折促銷等方式對未銷售的剩餘食品進行處置。爲避免外賣環節食品浪費,《指南》提出,餐飲服務提供者宜在外賣平臺頁面上向消費者提供餐品規格、風味、建議消費人數等信息;合理設置套餐組合和起送價格,避免捆綁營銷,不宜誘導消費者超量點餐。

北京烹飪協會常務副會長劉玉馳表示,接下來,協會還將根據實踐反饋不斷完善標準細則,促進餐飲行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本組文/本報記者李佳實習生杜俊容

攝影/本報記者付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