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新十年,一場跨越時空的協同接力賽

■ 社論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次接力奮進的長跑,需要久久爲功的耐心和堅韌前行的勇氣。

邁入新十年,京津冀協同發展駛入快車道。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彙報,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11年來,三地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協同發展成效顯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北倚燕山、西望太行、東臨渤海,京津冀同處華北平原,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協同發展11年來,區域經濟總量連跨6個萬億元臺階。2024年區域地區生產總值爲11.5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13年的2.1倍,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躋身世界級城市羣,實至名歸。

縱觀11年協同發展歷程,京津冀三地的手牽得越來越緊,心貼得越來越近,同城化效應越來越凸顯。一個“以首都爲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羣、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已呈現在人們面前。

2024年,河北省5個銜接京津幹線公路項目建成通車,新增接口4個、拓寬1個,連通京津幹線公路達到54條、80個接口。而進入全速建設期的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平谷線),作爲京冀首條跨省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建成後,河北三河市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僅需9分鐘。飛馳的高速路、地鐵等立體化交通方式,將拉近時空距離,京津冀“一體化”正逐步變成“同城化”。

當然,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次接力奮進的長跑,需要久久爲功的耐心和堅韌前行的勇氣。如果說,第一個10年還屬於夯基壘臺、落子佈局階段,那麼,未來10年已轉向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同城化的新階段。

對標國際一流水平,需要持續提升區域產業集羣競爭力和協同發展水平。

造一輛汽車,蓄電池、行李架來自河北,車燈、座椅、變速箱來自天津,玻璃升降器、空氣濾清器來自北京……聚“鏈”成勢,京津冀正攜手向世界一流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羣邁進。

截至2024年12月,像這樣的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羣,京津冀地區共有7個,其中5個由三地聯合共建。如何更好發揮集羣協同優勢,還有待完善相關集羣支持政策,深化京津冀各集羣之間的合作互動。

協同創新駛入“快車道”,進一步破解區域內創新資源分佈不均的難題,也是一項艱鉅任務。

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843.7億元,同比增長12.7%,2014年以來累計超3700億元。2023年11月29日成立的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僅一年已促成34個重大項目落地、120餘項產學研合作開花結果。

握指成拳、協同創新,始終是引領京津冀發展的第一動力。而未來優化共享機制,推動要素市場化流動,也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終要體現到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共同富裕上。11年來,三地以共建共享推動公共服務“跨省過河”,成果顯著。三地學校互派教師、共享優質課程資源,200餘所京津中小學幼兒園在河北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三地醫療機構實現檢驗檢查結果互認,並建立了115個醫聯體,已有4900餘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

不過,數據顯示,2024年,三地城鄉居民收入比值雖然有所縮小,但仍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河北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相對較低。這也提醒各方要正視現實,加快縮小區域和城鄉差距,不斷提升三地民衆的民生福祉,讓三地民衆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

同在一片藍天下,協同願景更美好。過去的11年,京津冀因協同發展而獲得長足進步,未來10年,站在新的起點,以首都爲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羣,正徐徐展開。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