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回想

陳  曦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中瑞建交75週年。中國國家話劇院復排瑞士劇作家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於1962年創作的話劇《物理學家》,既是對經典的致敬,也是以當代視角重新演繹反戰主題。

從形式而言,復排版《物理學家》沿用了原作的兩幕劇結構與三一律框架,將20年時空壓縮進封閉場景的2小時。故事發生在一家療養院,3名年輕護士相繼被害,警長將嫌疑鎖定在3名“精神病患者”、物理學家“牛頓”“愛因斯坦”“莫比烏斯”之間。通過一系列精妙構思,全劇從嬉鬧滑稽的第一幕兇殺案偵破,自然過渡到第二幕令人震撼的真相:物理學家們實際佯裝瘋癲。“莫比烏斯”發明了可以改變人類的技術,科學家的良知讓他深知這種技術一旦氾濫,就會被野心家利用引發更大災難,於是裝瘋;“牛頓”和“愛因斯坦”想要獲取這項技術,也選擇在瘋人院裝瘋。但“莫比烏斯”以爲焚燬的手稿,最終落入真正瘋狂的院長“博士小姐”手中,他的犧牲最後毫無價值。當喜劇外殼驟然剝落,悖謬與荒誕撲面而來,觀衆在歡笑之餘陷入沉思。

迪倫馬特善於以喜劇形式呈現悲劇命題。在這輪演出中,創作者對這一風格進行了反差感十足的當代轉譯。他們壓縮了原作中的沉重表達,模糊了過於具體的時代符號,代之以更具現代劇場張力的黑色幽默和輕快搞笑,比如,“牛頓”“愛因斯坦”的標誌性道具蘋果和小提琴突變爲手槍,以及“博士小姐”的電動輪椅和警長的手機等道具。其用意不言自明:在科技迅速發展、倫理挑戰時有發生的當下,物理學家們面臨的困境非但未曾過時,反而具有了緊迫性。在笑聲中,作品主題的嚴肅性更顯突出。

《物理學家》的舞美設計以冷峻剋制的視覺語言和靈活多變的空間調度爲特點,爲演員提供了表演支撐,同步展現角色的心理裂變與情節的荒誕遞進。走進劇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舞臺中央的巨型三葉扇裝置,讓人聯想到代表核輻射的警示符號,緊張感和壓迫感油然而生。“莫比烏斯”在妻兒離開後,蜷縮在快速旋轉的三葉扇投下的巨大陰影裡。此時,扇葉彷彿在碾壓着他僅存的人間溫情,將原作追求的“令人不安而非安慰”的戲劇內涵深深烙印在觀衆心中。

近年來,科學與倫理的關係愈發引人關注。復排版《物理學家》彰顯了創作者以藝術視角關注社會、洞察現實的責任心。正如“莫比烏斯”高呼:“公式是中性的。就像一把刀,廚師用它切面包,兇手用它殺人。”於今年復排這部作品,不僅是爲了反思戰爭,也警示人們:科技是把雙刃劍,不要濫用,要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

(作者爲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2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