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19項清單解鎖“兩山”轉化密碼

近日,北碚區人大常委會交出《縉雲山保護立法調研問題清單》,19項條款直指生態保護與民生髮展的平衡點,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深深紮根在綠水青山間。

作爲重慶主城“綠肺”,縉雲山因跨區域管理、保護與發展矛盾等問題長期制約治理效能。2025年重慶市人大將《縉雲山保護條例》納入立法調研計劃後,北碚區人大常委會迅速鎖定“保護範圍模糊、權責交叉、生態補償不足、原住民權益保障缺位”四大核心矛盾,啓動系統性調研。

“防火期民宿停業半年,合規經營者盼出路”“景區紙質票導致交通擁堵,原住民出行不便”……今年5月以來,立法調研團隊深入澄江鎮縉雲村、北泉村等地,通過30餘場座談會、2000餘人次走訪,收集到300餘條帶着“泥土氣息”的建議。這些訴求最終凝練爲清單中“優化防火期經營管理”“推行電子票務系統”等具體條款。

“核心保護區能否建防火水池?可參照《國家公園法(草案)》細化標準。”在西南大學基層立法聯繫點,生態專家與街道信息員的討論,催生了“分類管控保護區設施建設”的條款。這得益於北碚區創新的“1+3+N”調研模式——以高校智庫爲核心,聯動專家團隊與基層立法聯繫點,通過實地走訪、專題座談、論證會等載體,藉助37個基層聯繫單位、代表“微信聯民羣”等渠道,構建起民意直達立法環節的“快車道”。

針對山火暴露的設施短板,清單吸納“分類明確防災設施類型”建議;迴應發展訴求,提出“鼓勵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破解“九龍治水”困局,明確“建立統一管理執法機制”……19項條款沿着“體制破題—空間管控—權益平衡—長效保障”邏輯鏈條,既堅守生態紅線,又爲合理發展留足空間。

“保護與發展不是對立的,關鍵是劃清邊界、明確規則,讓綠水青山能變現、羣衆能受益。”北碚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這份問題清單爲參考,充分發揮專家智庫作用,起草好相關調研報告,讓立法各環節都聽到人民的聲音。(汪紀梅、遊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