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離民心?綠營大罷免大失敗 作家喊最大主因:不是藍白優秀

兩波大罷免都以全敗收場,賴清德總統表示,這是人民意志的展現,對於結果,都必須尊重接受。記者林伯東/攝影

823罷免、公投結果出爐,七立委罷免案全否決、核三重啓公投結果雖不通過,但有高達434萬票同意重啓,外界解讀爲對執政團隊的不信任投票。對此,作家「漂浪島嶼」23日晚間在臉書發文指出,民進黨這次罷免案之所以全面失利,關鍵在於「出包風暴」,讓原本還算旗鼓相當的朝野攻防失去平衡,導致民意逆轉。

「漂浪島嶼」認爲,一開始各黨在立院改革、擴權爭議上皆有可取之處,且在國家治理層面,不論哪一黨執政,面對國際處境都難脫困局,因此支持聲音本應相對平均,然而整個罷免行動走到後期,卻因爲罷團領袖連環爆式的情感、親中出問題,加上總統十講、官員民代亂講,最終沉默螺旋式的民意傾倒,「等待到726一開票浮現,結果驚掉所有人下巴」。

他強調,這次罷免案的崩盤並非單一事件所致,而是「多人出包、還一錯再錯」的綜合效應,每一次失言或爭議事件,都讓綠營流失部分支持,最終形成大規模民意反撲,導致整體潰敗。

「漂浪島嶼」進一步指出,綠營的失利,不是藍白優秀,而是藍白在死人連署之後,出包機率減少,哀兵策略觸發藍白集結,終於反敗爲勝,躲過全滅大劫。

針對大罷免失敗帶來的後續影響,「漂浪島嶼」分析,第一個直接衝擊是政黨與民間團體的裂痕擴大,開始出現找戰犯、互相指責的檢討潮。其次是「抗中保臺」論述逐漸失靈,當民衆對誰纔是真正的中國同路人產生懷疑時,這套論述的號召力也面臨挑戰。

最後他提醒,雖然這場勝利讓藍白暫時佔上風,但若因此掉以輕心、未來也開始出包,依然有可能重蹈覆轍;而綠營若能正視民意反彈、推動改革,仍可能在2026、2028選戰中重拾聲勢。至於當前執政團隊,則勢必面臨內閣改組與朝野共治的重大考驗,如何在朝小野大的新格局下,願意真正協調、放下姿態,纔是接下來能否止跌回穩的關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