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捷踹人撕裂輿論 醫點名改善優先席設計:讓座不必靠顏色喊話
▲北捷優先席踹人事件引發熱議,有醫師認爲相關制度設計不良,不改善恐加劇世代衝突。(圖/記者劉亮亨攝)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北捷「優先席之亂」男踹女引發熱議,特別是該女雖曾多次擾亂公共秩序,但出腳踢人者不知她有「前科」,那一腳單純是個人出悶氣,卻成爲英雄,也造成許多質疑。對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這起衝突屬個案,除反映出臺灣社會世代價值的矛盾,若從國際經驗來看,優先席制度不夠成熟也是大問題。
楊聰財表示,以歐洲爲例,優先席不僅以年齡作爲指標,而是更重視軍人、身心障礙者等特殊羣體的需求,以免「年長=弱勢」成爲標籤;加拿大的宣導則提醒民衆「並非所有殘疾都看得出來」,要求乘客「相信主動開口的人」,以保障隱性需求者的權益。
此外,許多國家的優先席座位外觀,並未特意與一般座位區隔,希望讓座的行爲迴歸自覺,所以沒有必要在視覺上製造壓力。
楊聰財強調,若讓座被視爲理所當然,甚至演變成「不讓就是錯」的情勒,禮貌的本質便會被扭曲,應該使讓座成爲「優雅的選擇」,而不是被制度綁架的責任。
針對北捷事件引起強烈反應,楊聰財認爲背後有多種矛盾。他說,從制度設計來看,當初博愛座改名優先席,既無社會共識,也沒有配套教育,容易導致認知衝突;此外,社會中確實潛藏對長者、兒童的不耐情緒,高齡化與少子化更加劇世代間意見分歧,所以某些長者爭取座位時,除帶有避免跌倒的生存焦慮,也有對自身價值被挑戰的不安,再加上網路放大情緒性言論,更壓縮好好討論的空間。
從這次風波中,楊聰財認爲有5件事可再努力:
●優先席制度應兼顧不同需求,避免太單一的標籤化。
●讓座應迴歸教養與同理心。
●世代矛盾大,社會亟需建立新共識。
●媒體與網路儘量避免放大情緒。
●借鏡國際經驗,納入隱性需求者,以正向獎勵取代道德綁架。
楊聰財強調,解決爭議不能只停留在改名或調整制度,還需要同理心培養等多層面努力,修復世代間的關係,才能讓公共空間迴歸互助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