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興縣:“綠”爲底“質”爲核 繪就生態修復新藍圖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近日,記者走進寶興縣鍋巴巖礦區,山林間綠浪翻滾,昔日因粗放開採傷痕累累的山巒溝壑上,層層疊疊的綠意正頑強生長,將曾經的“灰色傷疤”轉化爲“綠色氧吧”。

寶興縣有81.7%的縣域面積被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被譽爲“世界瀕危動植物的避難所”“世界動植物基因庫”。

然而,作爲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關鍵區域,鍋巴巖礦區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發以來,曾因工藝陳舊、環保投入不足,在貢獻就業與稅收的同時,留下了陡坡裸露、植被難生的生態問題。

面對礦區高海拔、山地陡坡度的不利自然條件,生態修復之路挑戰重重。

“我們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礦一策’的修復方案,以創新破解技術難題,比如現在看到的鍋巴巖礦區的綠色植被,就是經過反覆試驗篩選出可在當地種植生長的品種,再將原本的礦渣與石塊整形加固後覆土培植而成的。”寶興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工作人員,道出了寶興縣修復礦山生態的破解之道。

礦山修復絕非簡單覆土種草,而是一項綜合施策的系統工程。在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過程中,寶興縣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創新治理方式,建立由政府主導、企業主責、專業參與的生態修復工作機制,並採取EPC模式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統一施工,有效解決了時間緊、任務重、專業性強等難題。

生態修復過程中,籌措資金是關鍵。近年來,寶興縣積極進行四方籌資,採取礦山企業自籌爲主、修復基金補充爲輔、資源綜合利用支持、政府獎補激勵方式,多方籌措生態修復資金2.2億元,有效破解了資金短缺難題。

一組組數據見證礦山蛻變。截至目前,寶興縣已在鍋巴巖礦區累計投入2.2億元,削坡回填土方49.2萬立方米,卸載礦渣264.3萬噸,種植樹木及柳條49.27萬株,掛網噴播41.44萬平方米,修復礦山面積80餘萬平方米。

綠水青山的背後是寶興縣委、縣政府持續守護的決心:建立長效監管機制,以“礦十條”管理方案爲綱,通過“行政礦長”“部門包片”“智慧礦山”線上線下立體監管,確保綠色礦山建設行穩致遠。

“我們親眼見證了這座礦山的改變。”當地村民紛紛感慨道,“好生態不僅改善了生活環境,也吸引來不少遊客。

鍋巴巖礦區生態修復的典型案例,正是寶興縣從生態修復邁向生態惠民、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而從“灰色傷疤”到“綠色氧吧”,不僅是寶興山川面貌的煥新,更是發展理念的昇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寶興縣將堅定不移向“綠”求“質”,在礦山生態修復領域持續發力,深化國土空間治理,拓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以高水平保護鋪就高質量發展之基,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

(李玲 雅安市融媒體中心 徐怡)

來源:雲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