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織密汛期“防護網”

汛期再臨,風雨未息。近期,北方多地遭遇強降雨侵襲,城市內澇、道路中斷、車輛受損、房屋進水等險情頻發。突如其來的災害,不僅考驗着政府的應急調度能力,也對保險行業的響應機制與專業擔當提出更高要求。

面對汛情,金融監管部門迅速啓動應急預案,督促轄內保險機構全面進入臨戰狀態,打通理賠與救援通道,向公衆發佈防災避險與保險提示,提前拉響風險警報。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應對行動中,監管高效調度至關重要,同時,保險機構應該及時履行“風險託底”職責,兌現保障承諾,消費者則要理性運用保險工具,在風雨中爲家庭和財產撐起“安全傘”。

當前,多家保險公司已在受災地區開通“綠色理賠通道”,推出免現場查勘、免氣象證明、免費救援“三免服務”,顯著壓縮賠付週期,傳遞出保險“有速度、有溫度”的服務理念。“無差別救援”正成爲行業共識——不少公司在災情面前不分客戶與否,只要有人受困、有車受損,就第一時間奔赴現場,施以援手。

理賠速度既是能力的體現,也是贏得信任的關鍵。洪災之後,如何提升查勘效率、簡化理賠流程,也是保險公司必須面對的考驗。一方面,要用好數字化工具,推廣自助報案、視頻查勘、遠程定損等智能流程;另一方面,應加強與應急、氣象、交通等部門的信息共享與協作,提高整體應對效率,做到“應賠盡賠、應賠速賠”。

保險的意義不僅在於事後理賠,更應做好災前防範。面對汛情頻發、災害高發的現實挑戰,保險機構應主動將服務前移,聚焦易積水小區、地下車庫、山區道路等高風險區域,開展災前排查、隱患提示、應急預警等工作,幫助客戶提前識別、有效規避風險,發揮風險管理的專業優勢,真正以專業能力踐行“保障者”角色。

與此同時,隨着極端天氣發生頻率的上升,汛期災害呈現多樣化、複合化態勢,受災人羣結構也在不斷變化。保險行業應圍繞家庭財產、車輛損失、農業設施等重點風險領域,加快推出更具場景針對性與定製化特徵的細分產品,做到“險有所備、保有所依”,推動保險供給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風險防範也離不開消費者的主動參與。汛期來臨,公衆應密切關注天氣預警,合理安排出行,檢查排水系統,車輛應停放在地勢較高區域,最大限度降低損失。在保障配置方面,應理性選擇險種,明確保障範圍與免責條款,尤其關注車險、家庭財產險、意外險是否涵蓋自然災害風險。在發生損失後,消費者應及時報案並保留好相關證據,如照片、視頻等,以免影響後續理賠。

保險,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撐,更是災難面前不可或缺的“安全網”。織牢這張“網”,既需監管部門統籌引導,也需保險機構和消費者協同發力。唯有各方攜手,才能在極端天氣日益頻發的當下,切實守護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

風雨無情,責任先行。在災害來臨時,保險不僅是“賠付”的手段,更應成爲“陪伴”的力量——陪伴每一位投保人度過危機、走出困境、重見晴空。這是保險的價值所在,更是行業的使命所繫。(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武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