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縣:“人防+技防”織密汛期安全防線

當前正值汛期,巧家縣認真貫徹落實“1262”精細化預報與響應聯動機制,通過構建“微網格”管理體系與智能監測預警網絡,實現防汛工作從“人防”到“人防+技防”的升級,織密防汛減災安全防線。

“每年汛期來臨前,我們必做的‘功課’就是應急演練。”縣應急管理局副局長何朝芬介紹,常態化演練持續提升羣衆羣策羣防與自救互救能力。針對今年雨水偏多的實際,巧家創新建立鄉、村、組三級“微網格”,以3戶至5戶爲單元明確網格員,確保預警信息傳遞與避險轉移指令精準直達“最後一公里”。

每輪極端天氣來襲,都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在每輪極端天氣前,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接到極端天氣預警信息後,及時組織氣象、水務、自規等部門開展會商研判,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啓動相應等級應急響應。”何朝芬說。今年以來,巧家縣已根據研判及時啓動應急響應1次、實施精準調度5次,通過叫應機制聯動508人,組織1400餘名幹部下沉一線,成功轉移避險20戶49人。

在巧家縣水務局水旱災害防禦值班室,24小時值守的工作人員正通過實時監測大屏,遠程監控境內5條主幹河道及71個雨量監測點的動態。這些分佈全縣的監測站點,構成防汛工作的“千里眼”,爲精準決策提供關鍵支撐。

“71個雨量監測站與9個河道視頻站形成智能感知網絡,遇暴雨或大雨時,系統會在雨量達標後自動觸發預警。”巧家縣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值班人員接到預警後會第一時間上報,經會商研判後迅速採取處置措施,以科技手段讓汛情監測更精準、響應更高效。

從常態化演練築牢備戰根基,到“微網格”實現管理落地;從人工巡查到智能監測,嚴密的組織體系與科技力量交融……各項防汛措施落地見效,有力保障了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

本報記者 沈迅 通訊員 陳紅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