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創新築牢農業防災屏障
近年來,保險機構聚焦鄉村全面振興重點領域,完善專業化體制機制建設,創新產品服務,爲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近日發佈《關於紮實做好2025年“三農”金融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力提升涉農保險保障水平,推動涉農財產險擴面增品,改善涉農保險服務。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0.91萬億元,同比增長12.28%。
破解重建輕管難題
4月底,四川省仁壽縣曹家鎮共峨村的上百畝油菜籽迎來採收季。採收完成後,村民們將緊接着進行水稻插秧。由於四周丘陵環繞、土地零散,過去一下大雨,這裡就會被淹成爛泡田。近年來,仁壽縣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着力改善農業耕作條件,實現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小田變大田,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分靠建、七分靠管”。但由於建設主體多、環節複雜,高標準農田工程質量風險隱患較大,並且建後管護工作存在人力、經驗、維護預算不足等問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分公司商團部副經理夏添介紹,結合高標準農田在“建”“管”工作中的痛點,人保財險四川省分公司爲全省高標準農田建管保險試點項目量身打造了專屬保險產品,保障範圍覆蓋工程質量潛在缺陷、管護費用、自然災害造成的建設工程損毀損失等,使高標準農田在建設期、運營期各階段的風險都能得到轉嫁。截至目前,已爲14個新建項目提供41次施工階段風險檢查服務,共發現風險點662項,已整改474處,整改率爲71.6%;爲63個已建成項目提供260餘次管護巡查服務,發現風險隱患274處,提交風險報告165份。
去年10月份,人保財險仁壽支公司在開展管護巡查過程中,發現承保的2019年高標準農田發生渠道破損淤堵、蓄水池滲漏及道路開裂等損害,對農業生產造成較大影響。縣支公司理賠團隊迅速協同仁壽縣農業農村局組成聯合查勘組,對受損點位進行查勘定損,並釐定維修方案。幾天後,召集施工單位進場維修,縣支公司採取“過程監理+階段性驗收”機制,動態管控維修質量,歷時2個月的維修,全面完成設施修復工作,恢復正常排水灌溉。本次覈定支付維修賠款57507.2元。其中曹家鎮修理一處蓄水池,支付維修賠款9072元,渠道清淤150米,支付維修賠款800元,合計9872元。
夏添表示,通過不斷探索運用新技術加強科技賦能,應用無人機遙感形成地基測繪圖,以釐米級精度識別標的物的風險狀況,建立的風險模型對於汛期大災過後的快速查勘、維修方案釐定、項目修復起到了有力支撐。另外,通過引入AI識圖、GPS導航功能,解鎖損失維修、整改驗收等工作,能夠快速獲取定位,提高工作效率。“保險+風險減量+科技”的模式,使管護工作從行政管理轉化爲商業化運行,提升了各方參與者的工作效率。同時,通過實行事前預防和事後風險補償一體化服務機制,以及“保本微利、閉環運行”的項目管理方式,實現了風險減量和社會效益增加,發揮了財政資金的槓桿效應。
精準提升理賠質效
對於農業生產而言,時間意味着能否在災後抓住恢復生產的黃金時機。傳統的農業保險支付方式,查勘定損可能因爲人員不足、地域偏遠等原因耗時較長,理賠申請也可能因爲材料不齊全、審覈不及時等問題被拖延。從農戶報案到最終拿到賠款,中間需要經過查勘定損、理賠申請審覈、賠款發放等多個流程,每個流程都可能因爲各種原因出現延誤。
“以往的農業保險賠款支付信息收集工作,主要依賴我們公司基層員工和鄉鎮協賠員挨家挨戶去完成。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涉及地域廣泛,散戶數量衆多,爲了幫助受災農戶儘快復耕復產,往往需要我們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支付信息的人工收集工作。但其實人工收集很難保證所有信息都能準確匹配。”人保財險仁壽支公司農網主任餘洋說,部分賠款經常會因爲農戶提供的銀行卡號和身份信息不匹配而被銀行退回,導致賠款無法及時到賬。
爲確保每一筆賠款都能快速精準地發放到農戶手中,人保財險四川省分公司聯合四川銀行推出“天府糧蜀農一卡通”借記卡,向政策性農險客戶開展五折自繳保費補貼,最高補貼500元。自2021年開始試點至2024年12月,累計支付農險賠款620.77萬筆,支付農險賠款金額34.09億元,受益農戶226.09萬戶次,支付成功率99.98%。
“現在保險公司只要覈定完損失後,我很快就能在社保卡賬戶上收到賠款。”在仁壽縣龍正鎮與中咀村的社區保險服務點,柑橘種植戶肖文軍告訴記者。賠款能在第一時間到賬,農戶就能夠迅速購買種子、化肥等農資,重新整田播種,最大程度地減少災害對全年糧食產量的影響。
藉助“一卡通”,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與相關部門共享的數據,快速覈實農戶信息和受災情況,簡化理賠申請材料的審覈過程。人保財險四川省分公司農業農村保險部總經理助理楊海表示,通過與農業部門共享的土地確權數據和種植信息,保險公司可以準確瞭解農戶的種植面積和品種,減少了現場查勘的工作量和誤差;通過與社保部門共享的社保卡信息,確保賠款能夠準確無誤地支付到農戶手中。由於社保卡與銀行賬戶關聯的唯一性,從根本上杜絕了以往因信息不準確而導致的賠款“冒領”“滴漏”等問題,還豐富了社保卡使用場景。據統計,推行“一卡通”後,理賠週期平均縮短了20天,資金髮放精準度達到了99%以上,大大提高了農業保險理賠的效率和質量。
科技賦能風險減量
紅原縣是四川阿壩州唯一的純畜牧業縣,以飼養犛牛爲主,犛牛肉、犛牛奶及其周邊產品是當地的特色產品。每年冬春季節,紅原草原被皚皚白雪覆蓋,導致牧草被深埋,犛牛陷入“斷糧”境地。通常,犛牛冷季要掉膘20%至30%,死亡率也顯著升高。
人保財險四川省分公司在大力發展中央政策性犛牛養殖保險基礎上,創新開發犛牛價格指數保險、商業性犛牛綜合養殖保險,增強廣大牧民抵禦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2024年,人保財險四川省分公司在紅原縣承保中央政策性犛牛養殖保險19.83萬頭、地方政策性犛牛養殖保險2358頭、商業性犛牛價格保險1.17萬頭,提供風險保障4.25億元,支付賠款2091萬元,受益達9129戶次。
“去年,我們奪龍村參加犛牛保險1萬多頭,老百姓只需要繳納26元一頭,其他都是由政府補貼。老百姓出小頭,政府出大頭。我們村犛牛死了接近400頭,賠款只要幾天就打到了“一卡通”賬戶上。死亡犛牛由無害化處理公司拉走集中處理,犛牛疾病傳播少了,環境衛生也更好了,過來旅遊的人也增多了。”村民說,過去損失一頭牛要白乾四五個月,現在有了犛牛保險就安心多了。
爲了從根本上打破“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中國人保集團在定點幫扶紅原縣後,經過前期深入調研,提出實施“犛牛風險減量項目”,希望找到解決該困境的可行方案。“這正好與我們西南民族大學畜牧獸醫學院的科研重點方向不謀而合。我們在紅原縣政府的協助下,通過廣泛深入調研,創新提出了低成本精準補飼理念,研發了‘犛牛冷季低成本精準補飼關鍵技術體系’,並開展示範應用。”西南民族大學畜牧獸醫學院副院長史海濤教授介紹,這套技術體系聚焦犛牛冷季補飼的關鍵點和核心技術,確定了“哪些犛牛需要補飼?哪些時間需要補飼?哪些天氣需要補飼?不同條件下怎麼補飼?”等核心問題。通過項目團隊研發的技術方案,已建立示範養殖戶7戶,覆蓋1200多頭犛牛,實現了犛牛死亡率和補飼成本降低,犛牛產業生產性能和養殖效益提升。
“下一步,西南民族大學畜牧獸醫學院將與中國人保聯合攻關,持續優化犛牛養殖風險減量技術體系,擴大‘犛牛冷季低成本精準補飼關鍵技術’的推廣範圍,惠及更多農牧民,推動犛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史海濤說。(經濟日報記者 楊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