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Biotech關門解散,也成了一門生意
如何才能賺取超額收益?私募機構的常規路徑是,投資有潛力的企業,等待玫瑰的綻放。
隨着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賺錢的路徑似乎變得多了起來。在海外,有私募基金希望反其道而行之:
解散biotech,回收“困”在失敗公司中的資本,從而賺取超額收益。
日前,Alis Biosciences就喊出了這一口號。
在Alis看來,部分在管線臨牀或監管環節受挫的biotech,賬上可能還有不菲的現金,極端情況下市值可能會低於現金。這對於股東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現象。
核心在於,這些biotech通常沒有相應的增長或近期臨牀開發成功的前景,也並無有效、及時的機制能將賬上現金返還給股東。這導致這部分資金被“困”在資產負債表中。
如果能夠有效地回收這些“冗餘資本”,就有了讓資本市場生態系統進一步良性循環的可能。因爲這些資金,還可以繼續被投入到新成立的biotch身上。屆時,或許能夠創造新的價值。
也正因此,Alis信心滿滿,希望在幫助biotech解散的路上大幹一場。
雖然Alis能否成功還不得而知,但如何“盤活”困境中的biotech資產,不僅是海外市場,也是國內必須要關注的一個問題。
釋放冗餘的300億美金
Alis之所以提出這樣一個與衆不同的構思,核心背景在於,“經歷過臨牀、監管或商業挫折”的失敗者,處境極爲特殊。
市值較小、現金儲備也不多,再融資困難,股東通常不希望再給予資金支持,因此這些失敗者推動其他管線的資源極其有限,前途黯淡。
對於管理層來說,最好的歸宿可能是賣殼,也就是尋找未上市公司合併,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操作起來難度也不大。
然而,眼下的問題在於,美股陷入困境的biotech數量衆多,而希望借殼上市的資產又沒有那麼多,通過反向併購退出的機會着實有限。另外,即便有賣殼意向也不一定能成功,反向收購可能會大幅稀釋存量股東的價值,引發存量股東的博弈。
當然,股東之間,也會存在無法完全統一意見的情況。
對於部分股東來說,可能傾向於解散公司,然後把公司的賬上現金分配。但這意味着,biotech的“管線資產”將會徹底打水漂,顯然不能得到所有投資人的認可。RA資本管理公司的創始人Peter Kolchinsky博士就曾評價這種方式:相當耗時。
本身能做的動作不多,並且處處受限,導致這類公司有可能在尋找出路中“耗盡價值”,破產倒閉。在美股市場,這樣的企業可能並不少見。
根據Alis所說,目前全球大約有300家這樣的企業,市值從500萬美元到1億美元不等。儘管這些企業潛力不高,但是資產的“累積效應”還是非常驚人的。
Alis統計,這些公司的現金儲備從1000萬美元到4億美元不等,累積超過300億美元。如果300億美元在博弈中消失,顯然是整個行業的損失。
也因此,Alis提出了“解放”冗餘資產的想法。
可以提供的三個選擇
Alis的思路相當直截了當,其作爲第三方評估者介入,用最短的時間內評估資產價值,避免不同主體之間互撕,最後一起確定未來的操作:
如何將資本返還給股東,同時允許利益相關者在看到潛力的情況下,進一步開發剩餘的科學和知識產權。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Alis提出了一種路徑、三個選擇的方案。
這種路徑就是,Alis將上市公司私有化,每家退市公司的現金和知識產權將存放在由AIS管理的各個特殊目的公司("SPV")中。
完成這一步驟後,Alis將推動現金返還和知識產權出售工作,共有三個選擇:
第一種,SPV中的大部分未承諾現金返還給股東(例如97%),然後出售給對SPV管線資產仍抱有期望的買家。在這一模式下,知識產權的潛在收益分爲兩部分:一是直接出售的收益,二是Alis將保留少量SPV股份,這些股份未來可能會增值。
第二種選擇類似於破產,將絕大多數未承諾的現金返還給股東(例如95%),僅留下足夠的資金來管理公司的結構性清算,然後Alis保留與此公司相關的知識產權。
不論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股東都能分到大部分資金,且"IP"價值都不會完全消失。如果Alis自己能夠上市,將提供更有價值的第三種模式:
在SPV中留下足夠的現金(例如40%的現金餘額),爲進一步的臨牀項目提供資金,剩餘的60%現金與股權一起立即返還給股東。
相比之下,第三種模式雖然短期內獲得的回報可能低於前兩者,但未來的潛在價值更大。
這也是Alis所說的,可以爲猶豫不決的困境公司,提供解決方案。
如何盤活“資本廢墟”
不管Alis這番運作的結果如何,其初衷無疑是值得市場肯定的。因爲高風險的特點,註定了陷入困境的biotech會持續出現。
不只是美股市場,港股、科創板現在和未來都可能會出現類似公司。
這種情況下,如何更有效的讓這些企業的資產盤活,顯然是全球生物科技產業都值得關注的事情。
事實上,盯上處於困境中biotech的投資機構,不只是Alis。Concentra Bioscience也是一家這樣的機構,核心是收購跌破現金的biotech,然後裁員、關廠、出清等,將公司成功拆解後,將一部分現金補償給股東、管理層,剩下的留給自己作爲報酬,並且屢試不爽。
不過,Concentra過於粗暴的方式,也引發了市場的忌憚、不滿。3月份,Concentra希望競購Pliant Therapeutics,但後者採取了“毒丸”策略來轉移收購。
這也反映出一個問題:作爲第三方,如何參與biotech資產的盤活,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爲很多企業需要的解決辦法,並不只是一個獨立的第三方介入。
不只是Concentra,Alis自己也曾遭遇過挑戰。
2023年出道的Alis實際上最開始的目標,是給“墮落天使”安上翅膀。所謂的“墮落天使”,指的是管線並未失敗,仍在研發過程中,但市值卻低於現金的公司。
Alis的想法是收購“墮落天使”,並將其大部分現金返還給公司和收購實體的現有股東。但很顯然,Alis的推進並不順利,因此才轉向如今的新策略:幫助已經陷入困境但仍有現金的企業“解散”。
從邏輯上來看,新目標可能更容易實現。因爲Alis走的路,依然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
這場關於“資本廢墟”的拆解遊戲,能否改變生物醫藥創新的邏輯與路線?一切還有待時間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