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經濟:當“活得久”成爲一門大生意

全球人口結構正經歷一場靜默的革命: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從2020年到2030年,60歲以上人口將從10億人增加到14億人。2020年至2050年期間,預計80歲以上人數將增加兩倍,達到4.26億人。在中國,這一羣體規模已超3580萬,並以每年100萬的速度擴容。當"長壽"從個體幸運演變爲羣體常態,一個曾被忽視的經濟命題浮出水面——如何讓人類多活的30年,既健康體面,又創造商業價值?

這場"高齡化"浪潮正催生顛覆性產業變革。日本軟銀願景基金向生物技術公司Roivant Sciences注資11億美元,用於加速藥物研發和商業化。美國抗衰老藥物研發公司Altos Labs獲貝索斯30億美元注資,中國泰康保險打造的"長壽社區"已覆蓋全國26城——這些看似分散的商業版圖,實則指向同一個新賽道:長壽經濟(Longevity Economy)。

據共研產業研究院數據,2022年,全球長壽服務市場規模已達到約890億美元。這不僅是醫療、養老產業的延伸,更是對傳統經濟週期的重構:當人類壽命突破生物學界限,消費週期拉長、財富結構改變、技術創新加速的疊加效應,正在打開一個比"銀髮經濟"更精準、更具想象力的商業新大陸。

法爾科和麥凱(Falconer and Mackay)等學者於1996年提出“生態龕”(ecologicalniche)學說,探討了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影響要素,在否認“先天決定論”所主張的“壽命天定”論斷的同時,生態龕學說就長壽的實施路徑提出了基本構建模型,即:

公式中的P代表“壽命”,G指代人的基因,Er=常規環境,Enc即爲生態環境,G*Er是指在常規環境中基於基因交互而產生的影響效果,G*Enc則代表對構造環境的基於基因的響應。

這一公式不僅揭示了個體長壽形成的多維機制,更重要的是其整體論視角爲理解高齡羣體的社會價值提供了新的理論工具——當個體健康水平突破生物學侷限時,將可能重塑其與環境的互動模式。

正如生態龕學說所預見的環境適應性進化,這種微觀層面的生命機理革新,在宏觀社會經濟領域正催生着一場靜默的革命,長壽經濟正是高齡羣體通過健康管理和環境調適實現社會價值重構的典型例證。

那麼,什麼是長壽經濟?長壽經濟(Longevity Economy)特指以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羣體爲核心,圍繞其健康、生活、社交等需求形成的經濟形態。其本質是高齡人口從“被動消耗者”向“價值創造者”轉變帶來的全產業鏈重塑。

區別於覆蓋60歲以上人羣的"銀髮經濟",長壽經濟聚焦三大核心特徵:一是需求從基礎養老向品質生活躍遷,二是服務週期從短期照護向超長期(10年以上)健康管理延伸,三是消費主體從家庭負擔向自主消費轉型。

《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總報告》稱平均每位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的照護與醫療成本開支約爲65~74歲老年人的14.4倍,但其非醫療消費佔比正以年均4%的速度提升,標誌着該羣體正從"被贍養者"轉變爲消費新勢力。

據測算,全球長壽服務正以7%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到2030年有望超過1530億美元。其中醫療護理(佔比38%)、智能輔助(25%)、文娛教育(18%)、財富管理(12%)構成市場規模的四大支柱。

中國市場呈現更鮮明的結構性機會: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80歲及以上的高齡人口數量在20年間經歷了顯著增長。從2000年的1199萬攀升至2020年的3580萬,增長了近2倍,平均每10年增加率高達100%。隨着生活水平和醫療技術的提升,預計到2035年,我國8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8256萬。這一羣體催生的市場規模正快速擴張:2024年中國銀髮經濟規模達7萬億元,其中,養老服務業、老年用品消費、老年金融、健康、文旅等銀髮相關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3年日本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接近30%,80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0%,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因此日本進入老齡化社會後的銀髮經濟產業發展經驗值得借鑑。‘’

作爲全球長壽經濟的先行者,日本鼓勵高齡者通過技能交換參與社會生產,催生了介護保險制度下的萬億日元市場,並衍生出“老年人才銀行”“時間貨幣”等創新模式。同樣步入“超高齡社會”的歐洲國家則通過“積極健康老齡化創新聯盟”,將抗衰醫學、智能護理機器人等納入戰略產業。據歐盟測算,目前歐盟65歲以上老年人年消費總額超過3萬億歐元。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5.7萬億歐元,對整個經濟的貢獻總規模有望達到6.4萬億歐元,佔歐盟GDP的32%,在住房、服務、老年用品等領域將創造8800萬個就業崗位,佔歐盟就業總人數的38%。這些案例表明,長壽經濟已從“被動應對老齡化”轉向“主動開發長壽紅利”。

長壽經濟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人口結構、財富積累與技術革命三重變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人口維度看,全球80歲以上高齡人口正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長,這一增速遠超其他年齡層。根據聯合國數據,全球人均預期壽命已普遍延長至73.4歲,日本、瑞士等國家甚至突破84歲。這意味着,高齡人羣的消費週期不再是短暫的幾年,而是可能持續30年以上的超長階段。

在技術維度上,抗衰老醫學、AI護理、遠程醫療等領域的突破性創新,正在縮小“健康壽命”與“自然壽命”之間的差距。高齡人羣的自主生活能力顯著提升,需求也從單純的疾病治療轉向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

從財富維度看,高齡羣體正在經歷從“被動儲蓄者”到“主動投資者”的轉變。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表示:家庭收入和財富持續穩健增長,爲經濟復甦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房產增值與養老金覆蓋率的提升,進一步釋放了這一羣體的消費潛力。

長壽經濟的深層本質,是高齡人口從“生存成本”到“生命價值”的範式轉換。傳統的老齡化敘事往往將高齡羣體視爲社會負擔,但長壽經濟揭示了一個新的視角:高齡人羣是“人力資本延續體”,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

以日本爲例,該國通過《介護保險法》構建了一個規模達萬億日元的市場,不僅覆蓋了基礎的護理服務,還激活了老年技能的再開發。再如“時間銀行”模式允許健康老人通過提供照護服務來兌換未來的權益,形成了一種代際資源的良性循環。而德國則通過“多代屋”社區模式,將高齡者的經驗轉化爲育兒輔導、手工培訓等付費服務。2023年,此類服務的產值已佔德國銀髮經濟的12%。

國際經驗爲長壽經濟的邏輯提供了有力佐證:長壽經濟正在重構高齡人羣的生產性角色,從而實現社會總福利的帕累託改進。

在人口老齡化加速背景下,國務院《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國辦發〔2024〕1號)首次將銀髮經濟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提出20餘項具體措施,覆蓋老年助餐、居家服務、智慧養老等全產業鏈。

政策明確要求國有企業發揮引領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並通過差異化補助、消費券發放等方式降低市場準入門檻。2025年《養老服務法》立法進程提速,爲資本入場注入強心針。

由此,銀髮經濟催生的多元化場景需求也正重塑商業版圖,三大核心領域呈現鮮明機遇。

一是深耕居家與社區養老服務。我國養老呈“9073”格局,約90%老年人居家養老,這一剛性需求,推動助餐配送、上門助浴、適老化改造等細分賽道爆發。

據民政部數據,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40.4萬。其中註冊登記的養老機構4.1萬個,比上年增長0.5%;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6.3萬個,同比增長12%,顯示賽道熱度。北京、上海等地通過"社區食堂+助餐""家庭病牀"等創新服務提升便利性,背後折射出智慧化社區養老的廣闊空間。

政策層面,民政部"十四五"規劃明確90%以上社區需覆蓋養老服務,多地試點"家庭養老牀位"補貼,爲市場注入確定性。

技術賦能方面,AI監測設備、遠程診療系統成本下降,催生輕資產運營模式:與物業合作嵌入智能監護系統,或開發適老化智能硬件(如藥盒提醒器),規避高端產品功能冗餘痛點。

二是掘金健康與康復服務技術。老年慢性病管理、康復輔具等需求激增,推動智慧健康設備與遠程醫療創新。

中國康復醫學會調查表明,我國平均每10萬人口僅“分攤”0.4名康復治療師。與發達國家差距顯著,專科化康復中心建設需求迫在眉睫。

政策支持層面,長護險覆蓋1.4億人,家庭病牀納入醫保,北京、上海等地試點醫保支付康復項目,支付端改革釋放市場空間。

技術升級方面,機器人輔助步行訓練、VR認知康復等設備逐步普及,高端康復醫療與術後護理成新焦點,如運動損傷康復、腫瘤術後調理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中醫藥康養服務集羣崛起。國家旅遊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佈的《關於促進中醫藥健康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2025年計劃在全國建成50箇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500箇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企業(基地)、中醫藥健康旅遊綜合體,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的中醫藥健康旅遊服務企業和知名品牌。

三是抓牢文旅與精神消費新引擎。老年旅遊、老年大學等"文旅+康養"模式快速發展。《中國老年旅居康養髮展報告》指出“十四五”末我國老年國內旅遊收入將達到1.14萬億元。

政策層面,文旅部推動建設國家級康養旅遊示範基地;商務部等九部門聯合支持銀髮旅遊列車,計劃2027年形成全國性服務網絡。

商業實踐上,商場通過引入冰雪運動、萌寵互動等體驗業態吸引老年客羣,深圳歡樂海岸等案例顯示文旅屬性對客流與銷售額的顯著拉動作用。

創新方向上,"康養+療愈"模式融合自然療法與科技元素,如森林療愈、溫泉理療、藝術療愈等,也成爲新風口。

在長壽經濟的浪潮中,我們見證的不僅是一個經濟領域的崛起,更是一場關於生命價值的深刻變革。它打破了傳統對老年羣體的認知邊界,將“長壽”這一生命的饋贈轉化爲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繁榮的強大動力。

它讓我們看到,生命的長度與寬度可以並肩延伸,老年不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經濟活力與文化傳承的寶貴財富。在這片充滿無限可能的新大陸上,長壽經濟正以獨特的姿態,書寫着人類發展的新篇章,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更加健康、繁榮、和諧的未來。

“長壽經濟,藏在人們對‘活得好’的永恆追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