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來“小板凳” 有事好商量(基層治理中的文明密碼)
陳學樺 吉小平
■核心提示
文明是基層治理的靈魂,創新是破解難題的密鑰。即日起,本報推出“基層治理中的文明密碼”系列報道,從文明實踐站裡的協商共治到移風易俗催生的鄉風文明,從志願者身影織就的服務網絡到抵制陳規陋習的觀念革新……這些我省各地以精神文明建設激活基層治理效能的生動實踐,既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註腳,更爲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河南方案”。
在洛陽市澗西區重慶路街道二社區,一張張小板凳架起幹羣連心橋,一個個黨建共建項目編織出幸福生活網。
“咱這老房子沒有陽臺,沒地方曬被子,這個‘老大難’問題能解決就好了。”在一次“懇談會”上,居民張建新的發言引發了共鳴。
面對居民的各種訴求,社區黨委創新推出“小板凳協商機制”,將議事桌搬到樓棟間、涼亭下,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參與治理決策。
每週三上午,“鄰里智囊團”、社區網格員、黨員骨幹、鄰長和居民代表一起,圍繞小區環境、設施維護、鄰里糾紛等話題展開討論。
爲提升議事效率,社區彙總推出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
有居民曾提出希望增設便民理髮點,社區通過資源清單對接轄區理髮店,最終在小區內設立“鄰里理髮鋪”,固定每週一上午爲老年人免費理髮。
2020年7月至今,通過100餘場“小板凳懇談會”,社區收集到239條居民需求,催生了“分時停車”“共享晾曬”“便民小推車”“認領一方綠植”等金點子。
“像共享晾曬就解決了居民曬被子難題。”居民趙冬花說,“小板凳雖小,卻能把大家的心攏在一起。”
“小板凳+”還在釋放更大能量。
如今,社區黨委打造的“小板凳微課堂”已開展148場,黨員志願者用方言俚語解讀政策法規;“小板凳連心站”設立97個服務項目,家電維修、法律諮詢等民生服務觸手可及。
居民尹軍說:“現在有事就搬小板凳商量,鄰里關係比以前親多了。”
在重二社區和平院小區,一排排綠植牌引人注目,“鄰長守護人”“小區黨支部守護人”的字樣見證着一段特殊緣分。
“我們把居民需求清單和單位資源清單精準匹配,這種一對一結對模式累計解決民生痛點問題135個。”社區黨委書記李亞娟拿出項目臺賬介紹,西城供電分公司認領了黨建“六心”工程,澗西移動公司解決了3號街坊兩個老舊小區的智能大門安裝,新里程醫院的醫生每月到“鄰里診室”坐診。
社區推出的“共鄰成長夥伴”已累計開展服務活動376場,“共鄰成長夥伴”也發展壯大到29家,黨建共建項目讓居民收穫了貼心服務,也讓企業有機會了解到羣衆的真實需求。社區與“共鄰成長夥伴”實現了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近5年來,以“小板凳+”羣衆議事機制和“共鄰成長夥伴”爲抓手,這個擁有17個老舊小區、1.6萬餘名居民的基層社區,將基層治理的觸角延伸至每個單元樓棟,讓老舊小區煥發出文明新活力。
“接下來,我們將深化積分制管理,探索‘共鄰成長夥伴’的‘友情積分’與黨員、居民、三自組織‘志願積分’雙向聯動,讓共建成果更可持續。”李亞娟說。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治理”,從“旁觀者”到“主人翁”,這座老工業區裡的基層社區,正在用“微治理”匯聚“大文明”,書寫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的精彩答卷。
推廣模式
重二社區通過構建“黨建+微治理”體系推動基層治理創新:一是建立“小板凳協商機制”,以100餘場懇談會爲載體,形成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精準對接居民訴求,孵化出分時停車、共享晾曬等239項便民舉措;二是打造“共鄰成長夥伴”,聯合29家企業單位組建服務聯盟,通過黨建共建實施135個民生項目,提供376場專業服務;三是創新“積分激勵制度”,推行志願服務雙向積分機制,實現共建成果可持續發展;四是培育“微治理共同體”,通過鄰長守護人、小區黨支部等載體,推動1.6萬名居民從旁觀者轉變爲治理參與者。這種“需求導向、多元協同、積分賦能”的治理模式,使老舊社區煥發文明新活力,形成黨建引領下的基層善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