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運動不到百年前才被發現 氣象署曝「地牛翻身」成因

▲臺灣每年會發生4萬多起地震。(圖/取自氣象署網站)

記者周湘芸/臺北報導

臺灣每年會發生4萬多起地震,通常是「板塊運動」引起,中央氣象署粉專「報地震」指出,板塊運動其實是距今不到100年的科學發現,此前各地對地震有不同想像,其中多是認爲支撐大地的動物晃動引發地震,而臺灣的代表動物爲牛,因此衍生出「地牛翻身」一詞。​氣象署指出,過去常見的地震傳說是以「動物」爲基礎,只要支撐大地的動物晃動、翻身、爭鬥,就會引發地震。動物種類因各地文化而異,比如在中國是鰲魚、在日本是鮎魚、在泰國是大象、在蒙古是青蛙、在印度是蛇、在北美洲是烏龜,在臺灣則是牛,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地牛翻身」。​氣象署指出,在臺灣各個原住民族的地震傳說中,有羊、豬、魚、鹿、熊、螃蟹等動物輪流擔任主角,只是牛依然佔有一席之地,像是卑南族、布農族、賽德克族都有「地牛翻身」的神話。此外,有學者認爲,17世紀荷蘭人爲了加速開墾,大量引進黃牛和水牛,因此人們對牛懷有特別的感情和敬畏之心,也更能接受「地下住着一隻牛」的說法。​氣象署表示,1906年嘉義發生芮氏規模7.1的「梅山地震」,傳聞有民衆在地裂之處看見一條牛尾巴,「地牛」的說法逐漸廣傳;到了1990年代,新聞媒體開始頻繁使用「地牛翻身」一詞,因此牛就成爲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地震動物。​除了動物以外,氣象署也說,在各國的傳說故事中,支撐大地的還有可能是神靈、巨人、繩子、柱子等,只要觸怒神靈、巨人移動、繩柱晃動或斷裂,就會引起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