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地牛翻身!氣象署揭密各國「地震動物」 臺灣傳說竟還有豬羊熊
地震示意圖。 圖/ingimage
「地牛翻身」只有臺灣人才聽得懂?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近日發文指出,拜當今科學進步所賜,已證實地震多由「板塊運動」引起,但這項發現距今不到百年。在此之前,世界各地的人們對地震的成因有着豐富的想像,其中最常見的版本,是由支撐大地的動物晃動、翻身或爭鬥而引發地震。而臺灣會使用「地牛翻身」,原來是跟1906年嘉義發生芮氏規模7.1的「梅山地震」有關。
氣象署表示,不同文化中,地震的「主角」各不相同,例如中國是鰲魚、日本是鮎魚、泰國是大象、蒙古是青蛙、印度是蛇、北美洲是烏龜,而臺灣則以「地牛」最爲人熟知。不過,臺灣的傳說並不只有牛。在各原住民族的故事裡,羊、豬、魚、鹿、熊、螃蟹等動物也曾擔任「地震使者」,但牛依然佔有重要地位,卑南族、布農族、賽德克族都流傳着「地牛翻身」的神話。
至於爲何牛會成爲臺灣地震傳說中的主角?氣象署引用學者看法指出,原因可能可追溯至17世紀。當時荷蘭人爲加速開墾,引進大量黃牛和水牛。農民仰賴牛隻耕種,對牛懷有特殊感情與敬畏,因此更容易接受「地下住着一隻牛」的說法。
氣象署指出,1906年嘉義發生芮氏規模7.1的「梅山地震」後,傳聞有人在地裂處看見牛尾巴,讓「地牛」的說法逐漸廣傳。到了1990年代,新聞媒體頻繁使用「地牛翻身」一詞,牛遂成爲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地震動物。
氣象署也補充,在其他文化中,支撐大地的除了動物,還可能是神靈、巨人、繩子、柱子等,一旦神靈被觸怒、巨人移動或繩柱晃動、斷裂,地震便隨之發生。
☛此爲民俗說法,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
延伸閱讀